开栏语
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日益临近。在牡丹文化节“而立之年”到来之际,本报特开设《三十而立回头看·热词》栏目,回顾、盘点每届牡丹文化节当年出现的热词,帮助读者梳理对牡丹文化节的记忆,对这个节会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1983年
热词
●“牡丹花会”
1983年以前,洛阳有关赏花活动报道,都是使用“牡丹盛会”的字样。1982年9月,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决定:自1983年起,每年的4月15日至25日举行洛阳牡丹花会。
●“牡丹仙子”
在第一届洛阳牡丹花会的开幕式上,“牡丹仙子”首次亮相。当时的“牡丹仙子”高5.25米,是水泥材质(1996年更替为汉白玉材质),取材于小说《镜花缘》中的牡丹传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牡丹仙子”周围的牡丹仙子园内种植各类精品牡丹150余种5000余株,簇拥着雍容华贵的“牡丹仙子”,“牡丹仙子”成为了洛阳的标志性符号与形象代表。
概述
首届洛阳牡丹花会人气颇旺,开幕式前即售票20余万张,花会首日约有16万名游客赏花,其中约8万名游客前往王城公园。从王城路到七里河桥,人流如潮,涌向王城公园。
首届牡丹花会的门票上印有牡丹国画图案,面值为1角;会徽图案是盛开的红牡丹,花下有“洛阳”二字。
当年提出的花会宗旨是“重振牡丹城信誉,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两个文明建设”;首届牡丹花会经济技术洽谈会提出的宗旨是“宣传洛阳,广交朋友,互通信息,振兴经济”。
首届洛阳牡丹花会共吸引游客250万人次。 记者 石蕴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