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4版:千年帝都 国色天香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不少看花游客成了“回头客”
“花王之约”全国书画 名家邀请展将举行
黄、白、黑牡丹唱主角
《锁麟囊》《红鬃烈马》 在洛阳歌剧院上演
年年参与安保 见证盛会“长大”
结缘牡丹花 牡丹画墨香四溢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 年 4 月 25 日 星期    【打印】  
年年参与安保 见证盛会“长大”
  ■人物 张安民

  ■身份 金谷派出所民警

  ■故事 从1983年首届牡丹花会开始,张安民便一年不落地参与节会的有关安保工作。盛会圆满举办,可以说,少不了张安民和他的同事们的认真保障。多年来,作为盛会期间活跃在各项活动第一线的工作者,张安民对牡丹文化节有着更多的观察与丰富的认知。

  1983年首届牡丹花会期间,洛阳的人口密度一下大起来。街上一片黑、灰、蓝,绝大多数是“的确良”。在皮鞋还不普遍的当时,最时髦的“三尖头”皮鞋也随着外地游客的到来出现在洛阳街头。

  “前几届牡丹花会,洛阳的商业服务明显跟不上。”张安民说,那时候的主食就是卤面、面条,饭店不多,很多游客甚至随身带着食物来旅游。水壶几乎是旅游必备品,路边的茶摊便宜又实惠,在花会期间生意好得不得了。

  上世纪80年代,宾馆每天15元左右,一般人舍不得住。大众化的旅馆每个房间能住七八个甚至十多个人,很多是大通铺,床位费从1元至5元不等,花会期间都是爆满,有的旅馆甚至在走廊上增加床位,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找不到地方住。那些年,花会期间,常常能看到游客夜里在街头游逛,有人看完灯展只能在路边找地方将就,睡在拖拉机里的有,睡在公园、广场的也有。

  最明显的变化是,最初办花会那几年,王城公园周围停放的全是自行车,黑压压的一片,不像现在到处是汽车。到上世纪90年代,摩托车逐渐增多,公园门口停放了许多“大阳”、“幸福”、“黄河”牌摩托车。

  30年间,牡丹文化节从本地活动逐步成为国家级节会;赏花游客从本地群众逐步发展到世界各国游客;赏花地点,从过去的王城公园到现在十多个牡丹观赏园……节会期间的安保任务也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

  张安民说,30年,自己身上的警服已经过两次改款,使用的装备也从过去的手持话筒,变成了现在的电台、手机、制式单警装备等。

  ■感悟

  “牡丹节会的发展与变化,就是洛阳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守卫盛会平安就是守卫洛阳平安。”张安民说。

  记者 马毓鋆 通讯员 陆明放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