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康村酒祖殿 |
| 卫坡村现存清代民居 |
| 杜康仙庄山门 |
| 卫坡村祖祠堂 |
| 圣王台村一角 |
|
核心提示
据统计,我市已有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目前,我市正在加快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如何借此东风,推动名镇、名村的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共性的课题。日前,孟津朝阳镇卫坡村已正式启动整体保护开发项目,走出了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的关键一步。
4月18日,孟津县有关部门与洛阳魏紫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拉开了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清朝老街区整体保护工程的序幕。
在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中,我市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已达6个,分别是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新安县铁门镇、嵩县田湖镇程村、汝阳县蔡店乡杜康村、汝阳县小店镇圣王台村和孟津县小浪底镇乔庄村。令人忧虑的是,目前不少历史文化名镇(村)存在着资金匮乏、规划滞后、发展现状无法满足当地百姓物质精神需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状 年久失修,历史文化资源“病重”
日前,记者来到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走在村里约180米长的清朝古街上,如同走入一条深邃悠远的时光隧道。推开街道两旁早已木板皴裂的院门,映入眼帘的是恢弘、大气的清朝古宅。
卫坡村的古建筑群系豫西地区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建筑群,建于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是卫氏家族兴盛时期建造的住宅,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现存有古庭院16所。
历经百余年风雨洗礼,古宅面目依存,却早已不复往日风采。在精美的雕梁画栋下面,部分古宅原有的墙壁已经坍塌过半,用手轻轻一触,墙壁上的泥土就滑落下来,散落一地。
“再不抓紧时间好好保护,恐怕过几年再也看不出原来的面貌了!”卫坡村党支部书记卫世龙一脸焦急地说,前些年古宅里还有村民居住并进行小修小补,随着他们的陆续迁出,尤其是古宅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村民不敢再任意修补,只能眼睁睁看着古宅日复一日自然坍塌。
“卫坡古宅的现状,反映了我市多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古建筑的普遍情况。”市规划局村镇科副科长张磊表示,由于资金的匮乏,这些历史建筑历经百余年风吹雨打,却迟迟得不到有效修缮。更让人感到忧虑的是,如果任由古建筑自我灭亡,伴随着它们的那段历史文化也将随之湮灭。
“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毁掉,即使照原样再把它造起来,薪火相传千百年的人类文明积淀也是没办法恢复的。”张磊说,古建筑一旦倒下,就再也没法恢复到最初的风貌。
另外,由于对古镇古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不到位,一些非常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变成了“沉睡”的资源,少人问津。
“现在村里的老年人对古宅的来历还能说出来,年轻人对此知之甚少,甚至都不太关心了。”卫世龙说,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有朝一日老祖宗留下的这些文物会不会名存实亡?
原因 资金投入匮乏,保护规划相对滞后
当前,我市正在全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有关县(市)区都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保护工程进度仍然较慢。
究其原因,这些名镇名村或多或少存在着“重申报、轻管理”思想,抱着名号先行的想法,忽视对资金、规划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在获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头衔后,有关部门对如何做好保护与开发缺乏规划,多数村镇由于受到资金限制,迟迟没有开展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这已经成为制约名镇名村发展的瓶颈。
【原因一】保护工程缺乏科学规划
市规划局村镇科负责人表示,按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公布后,其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1年内编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实际上,我市部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规划工作相对滞后,部分镇村限于资金问题至今还没有形成规划,已经形成规划的也迟迟无法落实。如卫坡村编制了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但由于费用较少一直没有拿到规划成果;新安铁门镇和嵩县程村虽然编制有文物保护规划,但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尚有一定差距。
规划滞后,严重阻碍了名镇名村的整体保护和发展。这些镇村长期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中,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在部分镇村已经实施的具体保护整治和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因缺乏科学性,随意性较强。
【原因二】保护工程缺乏资金后盾
对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市入围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大部分历史遗存都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各相关部门始终坚持保护优先,注重历史遗存与周边整体风貌和环境的协调,纷纷对历史街区和重要历史遗存周边的不协调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卫坡村先后投入24万余元用于明清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新安县铁门镇投入4000余万元用于千唐志斋、张钫故居、洞真观等文化遗迹的保护与综合整治;嵩县程村投入27万元用于两程祠的修缮。同时,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也不同程度地加强宣传,争取社会资金参与,提高知名度,完善基础设施,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游览。
但是,对名镇名村的保护是一项浩大工程,新安县、嵩县、汝阳县和孟津县政府先后筹措资金用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修缮和环境综合整治,但由于部分历史建筑是土木结构、年代久远、长期风吹日晒、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需要修缮和加固的费用较高,目前投入的资金与工程需求相差甚远。
建议 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资源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究竟应该如何保护、开发、利用名镇名村的历史文化资源?
我市正在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也面临规划不详尽、资金不充足的难题。因此,有关部门大力倡导的同样是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通过市场化运作,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竞争力。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开发,不能只依靠政府加大投入这种方式。”张磊认为,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更要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到保护开发的工作中来。
坚持科学规划先行,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既丰富名镇名村的文化内涵,又保持原来的历史风貌,这应该成为名镇名村开发利用的前提。孟津县卫坡村整体保护工程的启动,正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积极的一步。
“村里和百姓都有保护古宅,开发、利用古宅发展经济的想法,但是一直缺乏启动资金。”卫世龙介绍,为此,村里想到了引入社会资源共同保护、开发、利用古宅。按照这个工作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卫坡村村委和洛阳魏紫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达成了共识,出台了具体的保护性开发方案。该方案将以卫坡明清古民居保护性开发为中心,在全面修复现有古民居的基础上,打造集古民居参观、中原文化交流展示、民间文物交易、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该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预计为5000万元,主要用于修复民居以及建设配套的文物市场、书画市场、道路等其他基础设施。
“目前古民居的修缮方案已经上报省文物局,待审批后近期即可全面启动。”该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引入社会资金保护、开发名镇名村,不仅可以解决资金问题,达到修缮、保护文物的目的,而且通过村镇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目前,洛阳正着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要把洛阳建成历史文化彰显、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宜居宜游”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世界级古都文化休闲目的地。除传统的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三大著名旅游景点之外,推进、发展以历史文化名镇(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对开发新的旅游板块,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