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应当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挪威)
拿破仑曾经说过:“幸福就是我的才能和个性在可能达到的最高度发展。”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发挥他所有的潜力,而且他的人格和个性得到了高度的完善,那么,可以说这个人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社会可以提供给每个人表达自己才能和个性的最好机会。所以,人们把社会比做大战场,把职业看成手段,希望在职业生涯中,能够使自己的个性得到长久的磨炼和真实的显露。
一个在性格形成时期从未显露有哪方面才能的人,被家里人送出去学习法律,可他的期终考试成绩才勉强及格。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音乐,并且深深地为音乐的美妙所打动,他也许就会成为一个失败的人。这个人就是柴可夫斯基。
曾任美国总统的哈里·杜鲁门,在青年时代经历的波折令人难以想像:他尽心尽力地试过十多个工种,但是在任何地方的遭遇都一样。可谁能想得到他是一块当总统的料呢?
一个人如果与世隔绝,是不会有什么个性的,因为人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寻找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环境,可社会也会按照自己的本来面目去塑造人们的个性。一个了解自己个性的人,如果对社会上的职业也很了解,并能按照自己的个性去选择职业,那么,他的才智和天赋会得到很好的发挥。组织管理心理学家为我们的这种选择提供了一些引导和服务,其中霍兰德的职业理论,对于按照个性去选择适当职业的人就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具有“现实性”特征的人,通常习惯于寻求目标和建立目标,并且很快能适应客观的、自然的和具有具体任务的环境。他们的职业选择范围最广,可以从事各种技能性或者非技能性的劳动。
具有艺术特质的人则是利用情感、直觉和想像来创造艺术或创造艺术产品的,倾向于“艺术性”特征的人适合从事写作、美术创作和艺术表演。
具有“社会性”特征的人可以从事社会咨询、调解、教育和一些要求组织其他人进行工作的职业。
说到底,人的个性和社会之间还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的个性能对工作的好坏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人的个性又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也能够被生活所改变。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才刚刚开始,或许还没有离开起跑线,扔掉一些包袱和束缚也是十分必要的。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考虑自己的个性,同时也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3 没有军舰不要紧,但不能没有大学
京师大学堂毕竟是改革的产物,学生们自认为应该继承太学传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1903年,俄国对东北提出领土要求。京师大学堂的学生不顾高压,集会抗议,组织“抗俄铁血会”。他们要学古代太学生,“伏阙上书”,这便是北大历史上第一次学潮。从此以后,北大总是跟政治风潮密不可分。
第二年,京师大学堂派出第一批留学生。1905年,国子监和科举制度寿终正寝,京师大学堂完完整整成为晚清唯一的最高学府,下分文、法、理、工、农、商、医7个学院。此外,它还负责管理其他学校、编译教科书,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大学。
京师大学堂出过不少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植物分类学在中国的奠基人胡先骕博士,还有民国时司法部部长张耀曾教授。
不过,总的来说,京师大学堂还是国子监的变种继承。许多学生是八旗贵族,每个学生带一个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那时上体育课,老师要给学生先鞠一个躬,喊一声“老爷”,然后再恭恭敬敬地喊“老爷,向左转”、“老爷,向右转”。
京师大学堂除了校政陈腐,经费不足也是大问题。严复当校长的时候,教育部以缺少经费和管理不善为由,建议停办北大。年近六十的严复四处奔走,筹措资金,北大才得以维持。
严复对北大进行了初步改革,废除尊孔读经。不过,蔡元培执掌北大之前,北大并不是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中心,而是学生们升官发财的梯子。蔡元培的贡献在于把改革不彻底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大学。每年,它都通过择优录取的方式,获得合理的求学者。如今这种勤学苦读的场面,早在80年前就已经形成,这正是蔡元培校长苦心经营的结果。
1907年,鲁迅在《文化偏执论》中讨论怎样实现国家现代化,认为光有国会不行,光有物质不行,要“立人”,而且要“排众数而任个人”。鲁迅这篇文章发表后,个人主义思潮和科学精神暗暗涌动,开始动摇专制原则。
1913年,中国出现了一次留美高潮。两年后,留学生创办《科学》杂志,第一次使用横排版,第一次使用标点符号。陈独秀在《爱国心与自觉心》中说,爱国不是爱军阀国家,要提高老百姓的自觉性,必须兴办杂志。
李大钊比较法俄革命,认为法国革命是“国家主义”,俄国革命是“爱人”,中国应该走俄国道路。留美学生胡适也写文章说,一个国家没有军舰不要紧,但不能没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