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丝路起点贸易盛 关税征收重调节
谈古论今话对联
河南府文庙:昔日祭孔昌盛地 今日拂尘待换颜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 年 5 月 15 日 星期    【打印】  
谈古论今话对联
□寇北锁
  对联也叫楹联、对帖、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系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追根溯源,哪一副对联是联史上的第一副呢?众说纷纭,一般公认《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的说法,五代时蜀主孟昶(chǎng)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最古。宋代推而广之,民间几乎家家贴对联了。王安石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为明证。到了明代,朱元璋下诏民间新春都得贴春联,并微服私访,亲自为未贴联者挥毫写联。清代的康熙、乾隆等皇帝很喜欢写对联,也是对联的积极倡导者。经过历代的提倡,贴对联便蔚然成风。

  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字数多少无定规,以短小精悍见称。它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可以抒怀言志,扬清激浊,使人读了既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又得到美的享受。它大体分为春联、寿联、婚联、丧联、宅第联、行业联、名胜联等。一副好的对联,是思想的升华、哲理的结晶、文学知识的浓缩、音乐韵律的体现。它形式短小,寓意无穷。它用途之广、教益之多,不胜枚举。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们对于对联的喜爱,自然是世代相袭,久用成俗。像龙门联“九朝不改青山色,百洞斧凿佛万尊”;白居易墓联“心中怀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关林联“义存汉室丹心耿,志在春秋浩气存”等,均不知出于何代,足见用联之早。

  即便当今,每年春节,家家鞭炮响,户户对联红,全是风俗使然,无须人去动员。人们每逢婚丧大事,均按习俗贴对联。特别是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名胜景区贴对联,商业店铺贴对联,群众庭堂贴对联,既美化环境,又提高文化品位,贴对联已成良好习俗,有目共睹。不过,在贴对联之风盛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望引起各方注意。

  一是对联的道德教化作用未得到普遍重视。多少年来,洛阳建设突飞猛进,成就卓著,许多大型建筑和景区建成,但贴对联工作似未跟上。如能多选用好的对联,定会锦上添花,对推进民族文化伟大复兴起到作用。

  二是对联的质量参差不齐。先说春联,有些春联编得实在太差,如“鸿运铺平腾飞路,三春景色千般美”,横批“万事胜意”,编得毫不对仗,印得倒好,纸优色鲜,印刷数量又多,实在贻误范围太广。很多对联横批是自左往右书写,与对联竖贴的自右向左排列顺序相违背,极不协调。再说商店和酒楼等处贴的对联,有些与其经营业务毫无关系,有些语意欠通,词语尚不对仗,更无从谈声律的协调。这些对联不少出自名家之手,一挂多年,质量不高、贻笑大方。

  三是群众对对联的识别和使用水平不高。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不少群众不能辨别对联的优劣,再就是把对联贴反,将上联贴在左边,将下联贴在右边,有伤文雅。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