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七孔玉刀:玉器珍品 用途留谜
洛阳山陕会馆:
秦晋商家共建共享
康熙年间已称“宏丽”
谈古论今话别号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 年 7 月 3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山陕会馆:
秦晋商家共建共享
康熙年间已称“宏丽”
  洛阳山陕会馆
  简介 洛阳山陕会馆位于老城区南关马市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会馆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当时在洛的晋、陕两地商人筹资修建的经商、聚会、社交场所。洛阳山陕会馆是豫西地区为数不多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早期建筑群之一。

  2006年,洛阳山陕会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留存完整 琉璃照壁尤珍

  山陕会馆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布局前密后疏,建筑错落有致,由仪门、琉璃照壁、山门、舞楼、正殿、拜殿等建筑组成。

  民间有“天下庙门朝南开,唯独会馆不正南”的说法,所以山陕会馆没有正开的大门,只有东、西两座仪门。

  两座仪门之间有一面琉璃照壁,高7.6米、宽13.2米,自下而上由青石座、壁身、绿色琉璃瓦顶三部分组成。石座上饰有浮雕花卉、动物等图案,壁身为琉璃砖镶嵌的“二龙戏珠”图案,壁顶为琉璃筒瓦顶。整个照壁造型独特、色彩绚丽、栩栩如生,是目前豫西地区保存最完好的琉璃照壁。

  山门与琉璃照壁呼应,面阔三间,东西两侧分别与东西仪门相连。山门后为面阔五间的舞楼,其上的木雕装饰图案精美,丰富多彩。舞楼顶部的彩绘有人物、鸟兽、花卉等图案,虽经百年风雨,依旧光鲜亮丽。正殿是会馆的中心建筑,面阔五间,琉璃覆瓦,别具一格。

  作为豫西地区为数不多的保存较完整的清代早期建筑群之一,山陕会馆的建筑布局与建筑形式、结构,都有其独到之处。该会馆为研究清代洛阳的历史地理、水陆交通、经贸往来、民俗民风、建筑艺术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秦商晋商携手 共建共享结谊

  明清时,陕西与山西的两大商帮形成在全国影响很大的晋商与秦商。当时,山西与陕西的商人为增强竞争力,对抗徽商及其他地方商人,常利用邻省之便,互相结合。山陕两地商人结合后,在很多地方建造了山陕会馆,形成一股强劲的力量。

  山陕会馆的出现让秦晋两地的商人团结紧密,两地商贾常常相聚在会馆内,叙乡谊、通商情、祈财运。此外,会馆在维护同业商人利益、调解纠纷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因洛阳地处中原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又有水路之便,所以在洛阳修建一座会馆,就显得尤为必要。清康熙年间,秦晋两地的富商共同捐资修建了这座“制称宏丽”的会馆。

  目前,除了洛阳山陕会馆,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山陕会馆。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聊城山陕会馆、社旗山陕会馆、襄阳山陕会馆、唐河山陕会馆、邓州山陕会馆、泰安山陕会馆、定西山陕会馆等。  

  历经多次修缮 旧貌再现迎宾

  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1820年),洛阳山陕会馆因风雨侵蚀,多处建筑倾塌,两地商人逐个进行修缮,共耗资“二万五千有奇”。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至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商贾们又集资一千两白银重建了正殿。 

  新中国成立后,洛阳山陕会馆逐渐衰落并失去原有功用,被市第七中学占用。1986年11月,山陕会馆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为加强对会馆的保护,文物部门在这里设立了山陕会馆文物保管所。

  从2003年8月开始,文物部门启动了山陕会馆后殿和东西配殿的保护修复工程,翻新瓦房570平方米,修复琉璃脊兽多处,恢复木装饰230平方米,铺设地面青砖400平方米,更换、修复椽柱200多根。

  此次修复,遵循了“修旧如旧,不改原貌”的原则,文物保护人员对馆内建筑进行了一系列的彩绘、修复、加固工作,有效保护了这一古代建筑。

  2011年5月,修复一新的洛阳山陕会馆向公众试开放。管理方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游客走进这里,品阅古都风貌,了解历史文化。   记者 鲁博 特约记者 孙海洲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