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关 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潮课能否寓教于乐
南沙6000里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2 年 7 月 31 日 星期    【打印】  
南沙6000里
——新华社“中国网事”微直播我渔民南沙捕捞纪行
    7月29日,南沙归来的渔船船队驶向港口。

    (新华社发)

    海南省近年来最大规模渔船船队7月29日结束南沙群岛海域捕捞作业,返回三亚。这次南沙捕鱼历时18天,航程1765海里(约合3260公里)。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与船队同行,通过@新华社中国网事“我们的南沙”微博直播,一路与网友互动,共同感受一路的苦与乐,共同见证我们南沙的美丽。

    南沙的海:美得让人流泪

    7月13日,起航后第一个清晨。“日出,日出。”一大早,就被嘈杂的声音吵醒。太阳在海平面上冉冉升起,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日出、日落是南海天气“狰狞”与美丽并存的最好例证。波涛汹涌、云开雾散,常常在同一个画面出现。渔船在朝晖夕阴中,多了一层朦胧和神秘。

    南沙的海色彩斑斓。在靠近礁石的区域,海水清可见底,透着淡淡的绿色,与附近深蓝色的海水相互辉映。一条条飞鱼在海面上蹿起,飞一会儿,然后一头扎进水中。

    白天,船上的五星红旗一直在朝着三亚的方向随风飘扬,几只海鸟盘旋在船只上空,久久不愿离去。夜里,灯光照射范围外,海面上一片漆黑,远处闪烁着同行渔船船队的灯光,与闪闪的星光交相辉映,煞是好看。

    大海仿若一个蓝色的巨型水球,而船队则是水球上的几叶浮萍。举目四望找不到一点边际,数百吨位甚至上千吨位的渔船都显得极其渺小。

    7月15日,南沙,我们来了。15时,在船上可以远远望见南沙永暑礁高脚屋的轮廓。16时,船队顺利抵达南沙永暑礁附近海域。船员们身上不见四天三夜的辛劳疲倦,非常兴奋,仿佛见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

    南沙群岛位于中国南疆的最南端,是南海诸岛中岛礁最多、散布范围最广的一个椭圆形珊瑚礁群。大量的海鸟栖息在南沙群岛海域,在各岛礁留下了大量的鸟粪。千百年来的积累,有的岛礁鸟粪层厚度甚至超过了一米,储量十分丰富。南沙群岛岛礁的鸟粪土含有丰富的有机物、氮、磷、钙质以及硝酸盐等,是一种良好的天然肥料。

    南沙的鱼:一个人扛不起来

    此次前往南沙捕捞的30艘渔船之中,包括1艘3000吨的综合补给船,为捕捞船队提供油、水、冰、鱼货收购等服务,兼负指挥船职能;还有29艘140吨以上的钢质船。

    “现在开始抛网捕鱼。”7月16日21时40分,“琼三亚11181船”船长林李金一声令下,水手们迅速穿上水裤,赤着脚光着膀子,开始撒网。伴随“哐当、哐当”的响声,铁绳拖着渔网一端沉入海底,围成一个“密不透鱼”的大网。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灯光照射后,一艘小艇从渔船上缓缓放下。随着一位水手在小艇上亮起灯光,林李金迅速推下渔船电闸开关,周围的渔船顿时黑了下来。“整个区域只有小艇周边亮着,方便吸引鱼群,渔船便可以抛网围捕了”。

    渔民们白天休息,晚上作业。空闲时,拿出自制的鱼钩,开始等着鱼儿上钩,有的渔民收获还真不小。记者抱起一条重达40斤的鱼拍照留念。旁边地上还有一条81斤的鱼,只是一个人扛不起来。

    南沙的人:勇敢却质朴的心

    渔船船队从19日12时许驶离南沙渚碧礁,20日18时许抵达美济礁,前后历时近30个小时,航程约200海里。船队将在此探测鱼群资源,并进行试捕。

    南沙这两天正遭遇九级大风,正在南沙捕鱼的海南船队不得不绕道前往美济礁避风。阳光直射下的南沙美济礁礁盘附近的海水清可见底,层叠的色彩绚烂夺目,如同一个世外桃源。

    “琼京太渔01号船”船长黄朝彬带着记者前往美济礁渔排养殖所在海域。远远望去,一排排塑料网箱渔排漂在海面上,随着海浪涌动,充满韵律感。几米开外,即可看到色彩斑斓的鱼在跳跃。这片渔排是首个提出在南沙搞养殖、今年已78岁的林载亮的“地盘”。

    林载亮2007年带领闯荡大海20多年的张东海等10多名渔民来到这里“开垦”养殖。不幸的是,当年年底,他们遭遇了最大风级16级的台风“海贝斯”,9人遇难,网箱渔排全部被毁,经济损失达数百万元。

    在网箱不远处的礁盘上,记者看到立着的一座花岗岩纪念碑,上面刻着“中国南沙美济礁养殖遇难者纪念碑”字样。黄朝彬说,这块碑是渔民们2009年5月30日为纪念2007年底在那场台风中遇难的9名渔民兄弟而立的。在美济礁上有12名渔民常年生产生活。他们说,要和这块纪念碑一起,守着南沙,守着美济礁。

    (据新华社海南三沙7月30日专电)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