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远古已尝熟食香 夏商饮食渐精细
刘长生 开创随山一派
继衣钵 大名崂山道士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8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远古已尝熟食香 夏商饮食渐精细
记者 崔晓彧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述了伊尹与商汤的一次以饮食为主题的对话。这次对话奠定了我国烹饪理论的基础,同时也显示了中国早期饮食文化的发展程度。 绘图 李玉明
    开栏语

    河洛地区孕育了根深叶茂的河洛饮食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从考古发掘来看,河洛地区与饮食文化有关的历史遗存可谓星罗棋布。作为河洛地区中心的洛阳气候温和,人文荟萃,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在很长时间内,堪称九州腹地,为了调和众口,菜品讲究“烹必适度,调必匀和”,而不过分强调某一种口味,透着温和与雅致。

    即日起,本报开设《河洛食话》栏目,带您穿越历史,撩开河洛饮食的神秘面纱。

    核心提示

    由生食到熟食,由渔猎到借助农耕、畜牧获得食物……远古时期,人类饮食实现了一次次飞跃。河洛地区出土的石器、陶器和青铜器,有相当一部分是炊具、食器,它们见证了人类在饮食上的点滴进步。而在夏代和商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烹饪原料的增多,烹饪技术、饮食理论都实现了新的突破,人们的饮食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中华开国第一宴”、“烹饪之祖”、酒和筷子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1 先民饮食渐摸索由生到熟大飞跃

    远古时期,先民出于求生需要,进行原始烹饪,他们对饮食的认识是朦胧的。这一阶段,有许多神话传说流传至今。

    燧人氏播下中华文明之火种。古书记载,远古时期人们茹毛饮血,肠胃受到伤害,容易生病。受到动物因雷电引火致死烧熟的启发,燧人氏“钻木取火”,由此人们吃上了味美的熟食,进入新的生活阶段。

    伏羲氏引领畜牧业生产。他教会远古时的人们结网捕猎,驯养家畜,使人们避免了生产活动中由于季节等因素造成的收获不稳定,对后世影响深远。

    神农氏开拓原始农业。他发明农耕技术,制造多种农具,开创水利灌溉技术,使中国从采集、渔猎时期迈步进入农耕时期。他还遍尝百草,寻找治病解毒良药,中国几千年来“医食合一”思想的雏形大抵来源于此。

    随着农业的发展,粮食作物麦、黍、稷等农作物开始成为人们重要的主食。在我市关林皂角树遗址出土的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碳化小麦,证明最晚在夏代中国已有小麦。到周代,黍、稷等在黄河流域普遍种植,而麦子也逐步成为北方人的主食。

    此外,在河洛地区出土的石器、陶器和青铜器,有相当一部分是炊具、食器,它们见证了人类在饮食上的点滴进步。

    由生食到熟食,由狩猎到借助农耕、畜牧获得食物,从远古走来,人类饮食实现了一次次飞跃。

    2 夏有史载“第一宴” 杜康酿酒美名传

    史料记载,夏代开国君王启曾经“大飨(xiǎng,指用酒食招待客人)诸侯于钧台(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的古钧台)”,举行开国之典,史称“钧台之享”。这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次正规宴会,被誉为“中华开国第一宴”。

    事实上,夏代正式设立的国家机构并不多,却有膳食机构——庖正,而且设人专管。

    酒文化为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市多处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大量酒器。《说文解字》多指中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shú,多指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泛指高粱)酒。少康,杜康也。” 少康即杜康,他不仅是夏代君王,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据可查的厨师。他酿造秫酒,奠定了我国白酒制造业的基础,被后人尊为“酿酒鼻祖”、“酒圣”。

    关于杜康,还有一个传说。一天夜里,杜康梦见一白胡子老者告诉他,在第九天的酉时(17时至19时)在路边找到三滴不同人的血,滴入泉水中,即可得到世间至美佳酿。杜康随后分别向一文人、一武者及一呆傻之人各要得一滴血,将它们滴入门前清泉中,泉水立刻翻滚,热气沸腾、香气扑鼻,品之令人如醉如痴。因为是在第九天酉时制成的,又用了三滴血,杜康将这饮品写作“酒”,念jiǔ。又因为是文人、武者、呆傻之人的三滴血在起作用,所以人们在喝酒时呈现三种状态:举杯互道贺词,互相规劝,好似秀才吟诗作对般文气十足;酒过三巡,情到深处,话不多说,一饮而尽,好似武者般慷慨豪爽;酒醉人朦胧,或伏地而吐,或随处而卧,不省人事,似呆傻之人。

    3 商代伊尹精饮食 烹饪理论传后世

    商代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烹饪原料不断增多。史料记载,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这在讽刺暴君穷奢极欲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饮食发展水平。

    随着青铜器制造技术的精进,饮食器具也不断更新,人们的烹饪水平也随之提高。在烹饪实践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烹饪理论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商代名相伊尹。

    伊尹,夏末商初人,生卒年月不详。相传伊尹为奴隶,但商汤不以其卑贱,委以重任。伊尹不负其望,助商汤剿灭夏桀,建立商王朝,成为中国古代的著名帝师贤相。

    伊尹一生的主要活动范围在河洛地区,他不仅在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颇有建树,而且烹饪技术高超,对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深远,被尊为“烹饪之祖”。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述了伊尹与商汤的一次以饮食为主题的对话。谈话中,伊尹提出了“三材五味”的理论,讲到了厨师应该弄清不同人的口味,调制好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要掌握好技巧,使菜肴达到久而不败、熟而不烂、甜而不过、酸而不烈、淡而不寡等标准。这次对话奠定了我国烹饪理论的基础,同时也显示了中国早期饮食文化的发展程度。如今,河洛地区对于汤的讲究以及菜品所讲的“烹必适度,调必匀和”等,都是对这一理论的传承。

    另外,《礼记》中曾提到:“饭黍无以箸。”这说明,早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使用筷子进食了。

    总之,经过长期积累,商代不论在烹饪技术还是饮食理论方面都有了新突破。人们的饮食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