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图 李玉明 |
|
核心提示
隋唐时期,洛阳作为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酒楼、茶肆星罗棋布,市场极其繁荣。这一时期的河洛饮食继承了魏晋南北朝的传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局面。国内国际商贸发达,物资丰富。人们在饮食方面不断创新,出现了令人惊艳的“烧尾宴”,烤鸭、花色冷盘显现雏形。茶道作为一种新的饮茶技艺流传至国外,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1 商贸四通八达 官宴相当奢侈
公元605年,隋朝在汉魏故城以西,周王城之东,背负邙山,南跨洛水,营建洛阳新城,其规模之大为以往朝代所不及。同时,以洛阳为中心,南北通达的永济渠、通济渠也得以兴建,洛阳成为全国的水陆交通枢纽。每日,数以万计的船只往来于洛阳和各地之间,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商贸网。唐朝,武则天又迁关中数十万户至洛阳,商业发展空前繁荣。
隋唐时期的洛阳,出现了我国商业史上首次由中央政府组织的国际贸易交易会。国际贸易促进了饮食业的发展,河洛饮食文化进入鼎盛时期。
让我们看一看唐朝时洛阳极负盛名的“烧尾宴”吧。
“烧尾”一词出自民间传说“鱼跃龙门”,取神龙烧尾直升青云之义,寓意前程远大、官运亨通。庆贺士子登第或升迁的宴席,就谓之“烧尾”。太子宾客韦巨源升迁时,曾设“烧尾宴”宴请唐中宗。宴席上的菜点被记录为《烧尾食单》,流传至今。
《烧尾食单》所列食品,水陆杂陈,荤素兼备,咸甜并举,名目繁多。其中,既有饭、粥、糕饼、馄饨等面点,又有用鱼、鸡、鹅、兔、羊、猪、牛、鹿、熊、狸、驴、犊、鳖肉等烹制的菜肴;在制作方法上,有乳煮的“仙人脔(luán)”、生烹的“光明虾”、活炙的“箸头春”(主料为鹌鹑肉)、冷拼的“五生盘”、笼蒸的“葱醋鸡”、油炸的“过门香”等;有的菜点还运用了镂切雕饰工艺,如印花的“汉宫棋”、挤花的“汤浴绣丸”、雕花的“玉露圆”等;有的菜点配料及造型各异,如“二十四气馄饨”,即造型、馅料各异的24种馄饨,“素蒸音声部”,即根据蓬莱仙人形象制成的蒸面糕,糕面上凸出70个字。此外,还有“凤凰胎”(烹鱼白)、“金粟平”(烹鱼子)、“升平炙”(烤羊、鹿舌)、“白龙臛(huò)”(鳜鱼汤)、“卯羹”(纯兔汤)、“小天酥”(鹿肉拌鸡肉)等佳肴。
“烧尾宴”极尽唐朝官宴之奢侈,体现了唐朝空前高超的烹饪水平。
2 主食品种更丰 美食层出不穷
隋唐时期,主食品种更加丰富。虽然粟、麦仍是北方人的主食,但由于南方稻米生产水平提高,大量稻米被运往北方,特别是中唐以后,稻米已成为人们的常食之物,烹制方法也多种多样。这一时期比较常见的饭食有“青精饭”、“团油饭”、“王母饭”、“荷包饭”和“饧粥”等。
青精饭 指用南烛树叶的汁将米浸黑后蒸成的饭,因其色青,故名“青精饭”或“乌饭”。据说久食此饭,可益精气、强筋骨、延年益寿,是当时人们长途旅行时常携带的食品。
团油饭 指用煎虾、鱼炙、鸭鹅肉、猪肉、羊肉、鸡子羹、蒸肠菜、姜桂、盐、豉等合制的饭,富贵人家妇女产儿三日或满月时常食用此饭。
王母饭 类似今天的盖浇饭。
荷包饭 指香米掺鱼肉再裹以荷叶蒸成的饭。
饧粥 指香米加杏酪、麦芽糖制成的饭,十分芳香甜美。
面食的品种在前代基础上也有所增多,出现了多种佳品。
毕罗 指一种当时流行的馅饼,因发明人分别姓毕、罗而得名。据说当时洛阳有多家毕罗专卖店,竞争激烈,毕罗的烹制水平因此得以不断提高。毕罗中的馅料五花八门,有的高手在以樱桃为馅料制作毕罗时,能做到饼熟而樱桃颜色不变,可谓一绝。
春饼 指用麦面蒸或烙制的圆薄饼,可以裹菜、肉。
隋唐时有风俗,人们要在立春日吃春饼。当时,在某些特定的日子吃特定的主食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如三月三吃煎饼、五月五食粽、九月九吃糕、寒食吃粥等,这些习惯经过千年演变,成了如今的习俗。
3 烹饪技艺进步 名品佳肴迭出
隋唐时期,人们的烹饪技艺与前代相比有较大进步,名品佳肴争奇斗艳,如金齑(jī)玉脍(鲈鱼脍)、熊白啖(烹熊鹿肉)、镂金龙凤蟹(醉蟹)等。其中,“浑羊殁忽”是一道非常考究的菜品。
浑羊殁忽 将鹅洗净,把事先用五味调和好的肉、糯米饭装入鹅腔;宰羊,剥皮,去内脏;将鹅装入羊腹中,上火烤制,熟后取鹅食用。这道菜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烤炙技术水平。
在这一时期,人们发现用不同燃料烧烤的食材味道不同,于是,尝试着用石炭、柴、竹、草等炙烤各类肉食,烤鸭的雏形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这一时期还流行用昆虫制作佳肴,如把蚁卵卤成酱,味道酷似肉酱;用酥和多种调料熬制蟠虫,用饼卷着吃;把蜂子(蜂蛹)加盐爆干或用火燎……虫菜的流行使菜肴种类更加丰富,体现了当时人们高超的烹饪水平。
除了热菜,当时还出现不少有名的凉菜,花色冷盘成为席上佳肴就始于隋唐时期。《烧尾食单》中就有不少凉菜。
五生盘 指用羊、猪、牛、熊、鹿肉制作的冷盘。
八仙盘 指用鹅肉制作的冷盘。
辋(wǎng)川小样 指一种著名的大型风景冷盘。它选用腌鱼、炖肉、肉丝、肉脯、肉茸、酱瓜、菜蔬等食材制成景物拼盘,颜色黄红绿相杂,赏心悦目。如果座上有20位客人,每人一个冷盘,20个盘子合起来,就成了王维辋川别墅的图景模型,十分奇特。这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大型风景冷盘,反映了当时人们高超的冷拼技术。
河洛地区还有一道具有代表性的凉菜经久不衰,那就是“凉拌银条”。传说武皇登基后,到中岳祭天时途经偃师缑氏镇。百姓奉上的民间饭菜中,她尤爱当地特产银条。银条拌上油、盐、醋、姜汁等调料,晶莹剔透,爽脆可口,武皇盛赞其为“偃师独有,天下第一!”如今,偃师伊洛河两岸依然盛产银条,不少天南地北的宾客慕名而来尝鲜。
4 饮茶之风盛行 开始传至海外
谈到饮料,历来影响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当属酒。隋唐与异域交流广泛,酒的品种也十分丰富,如石榴酒、松花酒、郫筒酒、黄醅酒、五云浆、醽醁(líng lù)酒、梨花春、烧春酒、桑落酒、琼苏酒、屠苏酒、松醪酒、竹叶酒、乌程酒和葡萄酒等,不下几十种。其中,龙膏酒由伊朗传入;菴(ān)摩勒、毗梨勒、河梨勒三种酒合称三勒酒,始于波斯;葡萄酒传自高昌,并在河洛地区开始仿制。
这一时期,饮茶之风盛行,打破了饮酒之俗的垄断局面,成为隋唐时期河洛地区饮食习俗中的一大亮点。
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期的主要产茶区已遍及现在的豫、皖、陕、鄂等13省,茶叶产量非常大。虽然饮茶习俗在我国起源较早,但到了唐朝才真正成为一种社会风俗。人们的饭食中出现了“茗粥”(掺茶叶煮的粥)。唐穆宗时,有官员反对增加茶税,提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足见茶的普及程度。茶兼具提神益思、驱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诸多功效,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饮料。当时流行好友之间以茶助兴的雅聚,称“茶会”、“茶宴”或“汤社”。
唐朝陆羽所著的《茶经》,综合论述茶叶生产的历史、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具和茶道原理等多方面问题,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
晚唐时,我国茶文化体系更加成熟,文人在茶社中高谈阔论,展现了高雅的文化氛围。茶道还作为一种新的饮茶技艺流传至国外,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