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也叫称呼。自古以来,出于礼貌,对人尊称,对己自谦,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固定称谓用语。有人认为它不是什么大事,但一时不慎说错,也会贻笑大方的。
一次宴会,我兄弟同往,主人年长于弟而年轻于我,一见我们,忙拱手行礼,满面春风地说:“贤兄贤弟大驾光临,满堂生辉,欢迎!欢迎!”我猛一听,感到言语怎么这样别扭,碍于礼节,忙拱手答礼,我说:“岂敢,岂敢!”弟说:“过誉,过誉!”寒暄后坐下方想,原来他称呼用语有错。一般年轻于己者可称“贤弟”。年长于己者,得称“仁兄”或“尊兄”,不能“贤兄贤弟”并称。一字之差,雅俗自辨,不当不慎。为便于说明,分述如下:
一、家族世系称谓
《三字经》载:“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这里讲了九族的称谓,从自己往上推四代,再往下推四代,连同自身一代,是九代,即九世。自身上代称父亲(爸爸),母亲(妈妈);伯父,伯母;叔父,叔母。再上称祖父(爷爷),祖母(奶奶)。再上称曾祖父(老爷),曾祖母(老奶)。再上称高祖父(祖爷),高祖母(祖奶)。往下推称子,媳;再下称孙子,孙媳。再下称玄孙(重孙),玄孙(重孙)媳。再下称曾孙,曾孙媳。
两个月前,孟津某清末举人要迁坟,其孙托朋友找我撰写碑文,立碑人提供的是子、孙、曾孙、玄孙、曾玄玄孙。我看了,拿《三字经》给他说明“曾孙,玄孙”错了辈分;至于“曾玄玄孙”,显系杜撰。此系已出九族,怎样称谓方才正确呢?我看了《白居易家谱》,始祖白居易,下为“二代祖”,直系“五十三代祖”,下为“五十四代”,不再称祖。从此启发,上以“祖”排代系,下应以“孙”排代系,“孙”为一代孙,“玄孙”为“二代孙”,“曾孙”为“三代孙”,“曾孙”之子当称为“四代孙”。大家均感到合适。可见称谓是不能为所欲为的。
二、亲友长幼称谓
亲指亲戚,是有婚姻关系的亲属,如岳父、岳母,姑父、姑母,舅父、舅母,姨夫、姨母等,关系明确,称谓固定,毋庸赘言。
友指朋友,根据关系亲疏,一般称兄道弟,不会出错。
综上所述,不论家族和亲友,都有一定称谓,常规相呼,不会有错。但在大众场合,有关礼仪,或行文书写,便需讲究了。
人际交往中,称呼对方祖辈、父辈和低辈时,应加上“令”字表示对其家属的尊敬,如“令祖父、令祖母、令尊、令堂、令兄、令弟”。自称时,对自家长者加一“家”字,对自家幼者,加一“舍”字,表示谦虚,如“家父、家母、家兄”以及“舍弟、舍侄、舍亲”等。
过去互相称呼时,如有姻亲关系,多家“姻”字,如“姻兄、姻弟”。如有世谊关系的,加“世”字,如“世兄、世弟”。如连姻亲和世谊关系都没有的,对前辈和年长者,多加“尊”“仁”“老”等字。如“尊伯、尊叔”“仁叔、仁兄”“老伯、老哥”。对于低辈或年幼者,多加“贤”字,如“贤弟、贤侄、贤婿”。只有直系子侄,才可叫“吾儿、吾侄”,其他即便至亲,也不能叫“吾”,应叫“贤侄、贤孙、内弟、内侄”之类。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世谊关系的称谓“世兄”。前两年,我同友人到肖瑞兄家闲聊。他室内挂张条幅,上款写“肖瑞世兄雅正”。我们跟他开玩笑:“书者是你世交长辈吗?”他忙查字典,原来“世兄”既指辈分相同的世交,也可用于辈分较低的世交。他立即让我用宣纸写一“仁”字盖住“世”字。大家相视而笑,都说这才正确。可见,“世兄”的称谓是要慎重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