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错金银铜鼎 | |
核心提示
错金银铜鼎1979年出土于西工区小屯村的一座地窖,该鼎高16.5厘米,最大腹径13.2厘米,以其通体为青铜铸成,外层饰以金、银,制作精美,当为东周王室用品。
王室用品 精美绝伦
错金银铜鼎1979年出土于西工区小屯村的一座地窖里。这年的一天,该村村民在劳作时,偶然发现了一座地窖,地窖里一件制作精美的青铜鼎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该鼎盖、身合二为一,合成扁圆球形;盖作拱顶,正中有带小圆环的铺首卧钮,钮旁边是一对对称的鎏金蟾蜍;子母口内收,鼓腹,三蹄状足,上有方形附耳,两耳之间有中空短柱形上翘的短管流。
该鼎通体以青铜铸成,外层以金银为饰,其中盖顶、口沿、流及附耳皆为错金银三角纹,盖中及鼎腹饰以皿银为瓣、皿金为芯的四出花瓣纹样,鼎足饰三角云纹。铜鼎器型小巧玲珑,纹饰对称和谐,可谓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鼎本是用来盛装流食的器具,而这种错金银的饮食器具,只有在王室贵族家中才有。”洛阳博物馆副馆长高西省说,由于该鼎的出土地点正处于东周王城的核心区域,据此判断,该鼎应为东周王室用品。
工艺高超 见证辉煌
在古代,古人用于装饰的手法有多种,包括镶、嵌、错金银等。其中,错金银又称金银错,该工艺始见于商、周时期,主要用于各种青铜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
“制作错金银器物时,首先要在青铜器表面铸出或錾(zàn)刻出凹槽,然后嵌入金银丝、片等,锤打牢固,再将其打磨光滑,使之与器物表面相平,最后用木炭和清水打磨,使青铜器表面和金银纹饰显出不同色泽,以达到突出图案和铭文的装饰效果。”高西省表示,金银错这项精细工艺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另一侧面也展现了东周王城曾经的辉煌。
本报记者 姜春晖 通讯员 孙海岩 文/图
相关链接
古代制作错金银器物的两种方法
在我国古代,为使青铜器物看起来更加富丽堂皇,常在青铜器物上饰以金银图案,其制作工艺主要分镶嵌法、涂画法两种:
镶嵌法。该工艺制作方法主要分4个步骤:第一步是制作母范预刻凹槽,以便器物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第二步是錾槽,即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然后根据纹样,錾刻浅槽;第三步是镶嵌;第四步是磨错,即用错石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涂画法。该方法是汉代金银错的主要装饰手法。其工艺是:第一步,制造“金汞剂”,即把黄金碎片放在坩埚内,加热至400℃以上,然后再加入汞,使其溶解成液体,制成所谓的泥金;第二步,“金涂”,即用泥金在青铜器上涂饰各种错综复杂的图案纹饰,或者涂在预铸的凹槽之内;第三步,“金烤”,即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汞蒸发,黄金图案纹饰就固定于青铜器表面。
(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