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也许我们可以说:中国书法史的前几页,以铜铸为笔,以炉火为墨,保持着洪荒之雄、太初之质。
我在殷商时的陶片和甲骨上见到过零星墨字,在山西出土的战国盟书、湖南出土的战国帛书、湖北出土的秦简、四川出土的秦木牍中,则看到了较为完整的笔写墨迹。当然,真正让我看到恣肆笔墨的,是汉代的竹简和木简。
长沙马王堆帛书的出土,让我们一下子看到了十二万个由笔墨书写的汉代文字,云奔潮卷般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盛大节日,而时间又十分蹊跷,是一九七三年年底至一九七四年年初,正处于那场名为“文革”的民粹主义浩劫的焦灼期。这不禁又让人想到甲骨文出土时的那一场浩劫,古文字总是选中这样的时机从地下喷涌而出。我不能不低头向大地鞠躬,再仰起头来凝视苍天。
那年我二十七岁,急着到各个图书馆寻找一本本《考古》杂志和《文物》杂志,细细辨析所刊登的帛书文字。我在那里看到了二千一百多年前中国书法的一场大回涌、大激荡、大转型。由篆书出发,向隶、向草、向楷的线索都已经露出端倪,两个同源异途的路径,也已形成。
从此我明白,若要略知中国书法史的奥秘,必先回到汉武帝之前,上一堂不短的课。
汉以前出现在甲骨、钟鼎、石碑上的文字,基本上都是篆书。那是一个订立千年规矩的时代,重要的规矩由李斯这样的高官亲自书写,因此那些字,都体型恭敬、不苟言笑、装束严整,而且都一个个站立着,那就是篆书。
李斯为了统一文字,对各地繁缛怪异的象形文字进行简化。因此他手下的小篆,已经薄衣少带、骨骼精练。
统一的文字必然会运用广远,而李斯等人设计的兵厉刑峻,又必然造成紧急文书的大流通。因此,书者的队伍扩大了,书写的任务改变了,笔下的字迹也就脱去了严整的装束,开始奔跑。
东汉书法家赵壹曾经写道:
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功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隶书趋急速耳。
《非草书》
这就是说,早在秦末,为了急迫的军事、政治需要,篆书已转向隶书,而且又转向书写急速的隶书,那就是章草的雏形了。
有一种传说,秦代一个叫程邈的狱隶犯事,在狱中简化篆书而成隶书。隶书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如果真是这样,程邈的“创造”也只是集中了社会已经出现的书写风尚,趁着狱中无事,整理了一下。
一到汉代,隶书更符合社会需要了。这是一个开阔的时代,众多的书写者席地而坐,在几案上执笔。宽大的衣袖轻轻一甩,手势横向舒展,把篆书圆曲笔态一变为“蚕头燕尾”的波荡。
这一来,被李斯简化了的汉字更简化了,甚至把篆书中所遗留的象形架构也基本打破,使中国文字向着抽象化又解放了一大步。这种解放是技术性的,更是心理性的,结果,请看出土的汉隶,居然夹杂着那么多的率真、随意、趣味、活泼、调皮。
33
御用画家郎世宁
位于皇宫东面的天主教堂俗称“东堂”,坐落在今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4号。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始建,后遭康熙地震、嘉庆火灾、庚子被焚等损毁。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重建,即今主教东堂,堂内曾有郎世宁所绘多幅圣像。
郎世宁(公元1688年—公元1766年),意大利米兰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到北京,在内务府造办处如意馆供奉绘画。后受雍正帝召,用西洋画法绘《聚瑞图》等,注重写实,笔法细腻,受到称赞。乾隆帝时,除为皇帝画肖像外,还为清宫画了不少作战地图,也画花鸟、犬马,尤长画马。《百骏图》是郎世宁的名作之一。郎世宁画肖像、宫女,笔法细腻,惟妙惟肖。
大历史事件,以绘画表现,是郎世宁的一项贡献。如《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功图》16幅图中《紫光阁赐宴》一图,画中有50位功臣像。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乾隆帝命将画卷送到法国,镌刻铜版,印刷了100多套,其中大多被运回中国,其余的在法国被收藏并流传。郎世宁还参与圆明园“西洋楼”等建筑的设计和督造。
中西绘画交流,尤其值得一提。西洋画在处理透视与光线明暗等方面,与中国传统画法不同。但郎世宁等在绘西洋画时,能吸取中国画法之长;宫廷画家焦秉贞、冷枚等在绘中国画时,也能兼取西洋画法之长,如画面焦点集中,画房屋有透视,画屋柱加光暗。郎世宁兼收西洋画和中国画的不同风格,创立了独特的“新体绘画”。有时他还与中国画家合作卷轴山水画——他画人物头脸,中国画家画山石花木,可谓中西合璧。雍正年间随郎世宁学画的中国弟子有13名,其中有年希尧。年希尧将绘画描在瓷器上,称为“年窑”,并出版研究透视画法的《视学》一书,对传播西方绘画起到了很大作用。
郎世宁的助手王致诚(公元1702年—公元1768年),法国人,来华后为宫廷画师,参与设计并建造圆明园喷泉(又称“水法”)。乾隆帝与众大臣观赏后大为称赞,即命郎世宁携蒋友仁在长春园东北部按照西洋式样设计建造一组建筑,这就是后来的西洋楼。王致诚写信给西方,称圆明园是“人间天堂”“万园之园”,后圆明园享誉欧洲。王致诚寄回法国40幅有关圆明园等皇家园林的图画,影响了英、法、德、意等国家的园林建设。王致诚在清宫服务30年,于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郎世宁70岁生日时,皇帝为他举行祝寿仪式,他的住所——东堂,张灯结彩,群贤毕至,相互交谈,盛况空前。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郎世宁卒于北京,年七十九,加给侍郎衔,并赏银三百两,以示优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