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历史,历经沧桑 |
| 凭栏远眺 |
| 大红灯笼高高挂 |
| 金元洛阳城池图 |
| 清末老城街景 |
| 近年复建的安喜门 |
| 街头艺人亮绝活 |
|
开栏语
一个城市的发展,就是一段段历史记忆的积累。洛阳老城,饱经沧桑,历久弥新。
走进洛阳老城,一条条街巷流传着这样那样的传说,一座座斑驳而精美的古建筑讲述着这样那样的故事,引人驻足流连、品读回味。那是时间的积淀,是河洛文化的积淀,更承载着洛阳人的记忆。
本报今起推出“凝视老城——图说古城历史 传承河洛文化”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洛阳老城,素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街巷如迷宫,近千年的光阴使这一方水土厚重而神秘。老城是当代洛阳城的根,一城巷陌一城人,一城往事如烟云,这里留下了太多的洛阳记忆。
1 “凤凰城”的由来与变迁
洛阳老城又叫“凤凰城”,这对于一些年纪稍长的老城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年轻一些的人就未必知晓了。
金兴定元年(公元1217年),金以宋“河南府”为主体建城,直至1948年洛阳解放前,城市布局基本不变,故被称为“老城”。因城池街巷建筑形似古代传说中的凤凰,因此也称“凤凰城”。
“凤凰城”之名,源自一段传说。远古时,洛阳上空飞临一只巨大的凤凰,羽色鲜艳,两眼澄澈。它在洛河里戏水,在邙山、伊阙休憩,这里的美景让它久久不愿离去。久而久之,它美丽的身躯化作古老的城市,凤头是如今的凤化街,凤脖是南大街,两个翅膀分别化作贴廓巷和马市街,长长的凤尾就成了最长的北大街。
老城,还与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历史地位变迁息息相关。老城历史可上溯至夏、商两代,这里曾是王畿(jī)的一部分,从那时起,先辈们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此后,只要是洛阳作为国都的朝代,老城就属于京都的一部分。北宋时,宋太祖和金国都将其定为“陪都”。
从北宋初年至1948年洛阳解放前的千余年间,洛阳城和老城实为一体,老城即为古洛阳城。
2 街、巷、胡同,蕴藏多少记忆
老城从古至今,“有街无路”,所有通道都冠以街、巷、胡同之称,而与“路”无关。人们常说老城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古代的“九”为最,这里的“九”只指城中繁华的车马大道,意表老城街巷之多。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洛阳街道就有148条之多。
东、西、南、北四条街道形成“十”字状,架构起老城的“身躯”。1927年,冯玉祥驻洛时一度曾改现在的东、西、南、北四条街道为“中山街”。以十字街为中心,从文房四宝铺到古玩店,从乐器行到画廊,充满文化气息的店面铺满老城的各条街道。幽静秀美的四合院,朴素典雅的屋顶飞檐,青灰色的瓦片与杂草叠盖其上,散发着记忆的味道。
老城的小吃多,爽口价廉。牛羊肉汤、丸子汤、烩面、甜面片儿……坐在街边慢慢品尝,看着街上的各色人群来来往往,最是惬意不过。
夜幕降临时,临街店铺的红灯笼总是很显眼,柔光洒在青石板路上,映出夜幕下的老城。
3 人,与城一样厚重
老城人善于经商。从古至今,代代承袭,那街巷里随处可见的老字号就是最好的例证。随便走进一家店铺,大抵能找到几代人共同操持的印记。善于经商,除长于经营之道,更重要的是他们诚信立本的品性。马万庆是土生土长的老城人,作为区政协委员,他对老城的商业历史很是关注。他说,旧时,老城的羊肉汤馆“一只羊一锅汤”,原汁原味,绝不加水。
采访中,我们偶遇安徽人李慕云,她是第一次来洛游玩。刚安顿好住处,闲逛的她就误打误撞地走进了丽景门,这一次给她带来莫大的惊喜。“这里的平静很容易让人忘记现代都市的嚣杂。除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悠然自得的状态是我对生活在这里人们的最直观认识。”小李是独自出游,她说,老城特别适合一个人细细品味。
时间的积淀、厚重的城史造就了人们平静的生活状态。任凭时光荏苒,一壶茶、一杯酒、一本小书,自饮自酌、自得其乐。这就是他们的幸福。
有朋自远方来,老城人总是热情相待,各处伴游。外地人爱逛老城,洛阳人自己也钟爱此处。刘长月老人已经76岁,家住涧西区的她会常到老城逛逛,也许就是喝碗丸子汤,也许就是登楼远眺,谁也不知道这看看走走间带给她多少愉悦。
老城,是洛阳历史文化的缩影,寻常巷陌、旧院古木、如烟往事,都值得去细细咂摸。有人曾说,老城既不是单调的新,也不是纯粹的老,时光荏苒,老城也在变,但留下来的,我们需要珍视。下期,我们将和大家一起走进老城的街头巷尾,走近那里的曾经和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