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偃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持续转型 奋力崛起
2012,奋进偃师
读 家
《我的另一种人生》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 年 2 月 26 日 星期    【打印】  
读 家
    36

    唐代的草书大家,按年次,先是孙过庭,再是张旭,最后是怀素。但依我品评,等级的排列应是张旭、怀素、孙过庭。

    孙过庭出生时,欧阳询刚去世五年,虞世南刚去世八年,因此是一个书法时代的交接。孙过庭的主要成就,是那篇三千多字的《书谱》。既是书法论文,又是书法作品。这种“文、书相映”的互动情景,古代习以为常,今天想来却是奢侈万分了。

    《书谱》的书法,是恭敬地承袭了王羲之、王献之的草书规范。但是,一眼看去,没有拼凑痕迹,而是化作了自己的笔墨。细看又发现,这个帖子几乎把王羲之、王献之以及他们之后的全部“草法”,都汇集了,很不容易。

    清代书法家包世臣曾在《艺舟双楫》中,把《书谱》全帖三千多字的书写状态,分为四段来评析:第一段七百多字“遵规矩而弊于拘束”;第二段一千多字“渐会佳境”;第三段七百多字“思逸神飞”;最后一段则“心手双畅,然手敏有余,心闲不足”。这种逐段评析,对于一个书法长卷来说,很有必要,也很中肯。

    孙过庭的墓志是陈子昂写的,而比他小三十岁的张旭,则开始逼近李白的时代了。当然,他比李白大,大了二十六岁。

    张旭好像是苏州人,但也有一种说法是湖州人。刚入仕途,在江苏常熟做官,有一位老人来告状,事情很小,张旭就随手写了几句判语交给他,以为了结了。没想到,才过几天,那位老人又来告状,事情还是很小。这下张旭有点生气,说:“这么小的事情,怎么屡屡来骚扰公门!”

    老人见张旭生气就慌张了,几番支吾终于道出了实情:他告状是假,只想拿到张旭亲笔写的那几句判语,作为书法精品收藏。

    原来,那时张旭的书法已经被人看好。老人用这种奇怪的方式来索取,要构思状子,要躬身下跪,要承受责骂,也真是够诚心的了。张旭连忙下座细问,才知老人也出自书法世家,因此有这般眼光。

    张旭曾经自述,他的书法根底还是王羲之、王献之,通过六度传递,到了他手上:

    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词云尔。(转引自《临池诀》)

    这种传法,听起来蜿蜒曲折,在古代却是实情。那时虽然已经出现碑石拓印,但传之甚少,真迹更是难见,因此必须通过握笔亲授。而握笔亲授,又难免要依赖亲族血缘关系,“书谱”在一定程度上也呼应着“家谱”。因此,中国古代书法史也就出现了非常特殊的隐秘层次,一天天晨昏交替,一对对白髯童颜,一次次墨池叠手,一卷卷绢缣遗言……不是私塾小学,不是技艺作坊,而是子孙堂舅、家法密授,维系千年不绝。这种情景,放到世界艺术史上也让人叹为观止。我虽无心写作小说,但知道这里埋藏着一部部壮美史诗,远胜宫廷争斗、市井恩怨。

    43 国宝南迁(中)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占领东北,平津危急。为了守护国宝,决定将文物南迁。国宝南迁避寇,历时十五年(公元1933年—公元1947年),分为南迁、西迁与东归三个阶段。

    南迁。日寇猖狂,北平告急。文物选迁筹措,已经大致就绪,南迁上海,租库储藏。规定期限,分为五批,通过铁路——平汉、陇海、津浦、京沪等路,迁往上海,共18970箱。

    1933年2月5日夜,故宫博物院在市政当局协助下,连夜将第一批南运古物2118箱装上板车,集中到太和门前。天黑以后,运出午门,到前门火车站西站,路经之处,一律戒严。6日早晨,这批古物共装18节车皮运出北平。启行前,行政院密令沿途军警派员保护,交通部令沿线各铁路局为故宫古物专列让路。

    不久,上海危急,这批文物又转运南京,藏于朝天宫等处库房,并改为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

    西迁。日寇南侵,沪宁震撼,南京分院库存文物,有遭日寇焚掠之虞。经过研究,决定西迁。于1937年8月14日,首批文物西迁。第二、第三两批,溯江先运至湖北汉口,寻转湖北宜昌,四川重庆、宜宾,而终迁于四川乐山安谷乡。第四批渡江陆运,经津浦,在徐州转陇海路,经郑州、西安,直达宝鸡;继迁南郑、成都,而终迁于四川峨眉。以箱件与麻包并计,西迁文物,四批综合数为16697箱;以时计之,迁湘者最早,但到1944年12月18日,始迁到四川巴县。全部文物西迁,由启运而底定,实际为7年零4个月。西迁国宝,过程漫长,事迹纷繁,历时十年,地袤万里,分为三路——南路、中路、北路。

    国宝南迁,爱国精神,可歌可泣,令人感动。

    欧阳道达(公元1893年—公元1976年),安徽黟(yī)县渔亭镇人,1919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留校任教。后参与点查故宫文物并在故宫工作,前后四十六年。参与故宫文物南迁的全过程,直到抗战胜利,全家随西迁文物同返南京。他获得国民政府颁发的“抗战胜利勋章”,但从未向家人道及。他先后任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办事处主任、故宫博物院档案馆主任。1950年,他撰写《故宫文物避寇记》,小楷毛笔字,书写工整,叙述清晰,八万余字,体现出“视文物国宝为生命”的故宫人情怀。先生文稿尘封近60年,郑欣淼院长在2009年见到这卷档案后,“既惊又喜”,当即决定出版,并写序言赞称:欧阳道达先生的著作可填补国宝迁徙史之空白,是一部最好的文物南迁史料性作品。

    那志良(公元1908年—公元1998年),满族,北京人,1925年进故宫工作,1933年押运国宝南迁,后随文物迁台并在台湾定居。著有《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2005年,子女将其生前保存的有关故宫文物南迁的文书、印章、照片等150多件珍贵史料,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弥补了故宫院史有关文物南迁的资料空白。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