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行为偏差,一般而言,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青少年偏差行为按照严重程度可分为一般性偏差行为和严重偏差行为两类,前者指轻微地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后者则主要指违反国家法律、情节较为严重的行为。
核心提示
最近一段时间,“李天一事件”闹得沸沸扬扬。通过“李天一事件”,我们窥见青少年在家庭教育失当、社会教育缺位下的偏差行为,让人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值得我们深思。
2011年6月,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城市。随后,我市围绕纠正青少年偏差行为、预防青少年犯罪做了一系列工作。现在成效如何?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大多数行为偏差青少年主要在学校、家庭中生活,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教育措施,他们不仅得不到有效帮助,而且还面临边缘化的危险。
四大诱因导致行为偏差
洛阳师范学院孟宪乐教授介绍,团市委和洛阳师范学院曾组成课题组,联合开展了《洛阳市行为偏差青少年生活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对市区的190名行为偏差青少年进行调查,而青少年行为偏差的原因,或许从调查结果中能找到答案。
■诱因一 家庭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有30%的行为偏差青少年明确表示不喜欢家庭氛围,还有20%的表示自己“说不清”是什么感觉;有36.6%的行为偏差青少年平时很少与家人交谈,有32.2%的父母经常不在家;有16.4%的行为偏差青少年的家庭经常发生争吵,26.3%的表示“家长经常打骂自己”。
由此可见,家庭因素是引发青少年出现偏差行为的重要因素。团市委权益部部长蔡珺介绍,行为偏差青少年的家庭普遍存在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睦、缺少关爱、缺乏沟通等问题。这些青少年从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希望通过打架、偷窃等不良行为引起父母的注意,从而导致偏差行为的出现。
■诱因二 学校因素
在调查中,近40%的行为偏差青少年表示不喜欢学校的生活,觉得“没意思”“听不懂”;近30%的感觉老师不喜欢自己,时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还有相当一部分行为偏差青少年觉得不适应学校的生活。
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能否提供适宜的环境对青少年成长尤其重要。洛阳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杨延卿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名家长来咨询,说自己的孩子小王(化名)出现了厌学情绪。杨延卿仔细询问得知,小王初二时转学到一所重点高中,由于成绩跟不上,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质问小王:“你家里花了多少钱才让你转学?”小王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杨延卿介绍,有些学校过于关注成绩,而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得不到关注,久而久之容易出现偏差行为。
■诱因三 社会因素
在调查中,50%的行为偏差青少年同意“善良人吃亏”的观点,43.5%的认为“人性是自私的”,41.1%的同意“有钱就是老大”的观点。
课题组成员表示,受现今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一些青少年容易从网络上获取一些负面信息,他们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持悲观态度,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诱因四 心理因素
青少年处于向成人过渡的特殊阶段,生理、心理尚不成熟,又缺乏社会阅历,是非判断能力低,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导。
三方合力破解难题
2011年6月,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城市后,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学校针对性教育
近日,记者来到旭升中学(原市工读学校),校长姜长安告诉记者,来学校的孩子大多不爱学习,为此旭升中学开设了国画、拓片、书法、泥塑、音乐等课程,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去年有4名学生考上了四川音乐学院附中。
除了课程多样化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旭升中学还设立了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去年,该校与团市委共同建立洛阳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中心设有专业的放松室、宣泄室、沙盘室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诊室,并配有专业设备,可对行为偏差青少年进行心理治疗。
姜长安介绍,我市旭升中学是一所主要招收心理、行为偏差中小学生的学校,招收对象为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该校自1980年开办以来,先后招收学生2300多名,其中96%以上的学生改正了不良行为。
■家长耐心陪伴
杨延卿表示,行为偏差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在5岁之前就埋下祸根。有的父母在孩子年幼时,很少陪伴孩子,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又对其严格要求,引发孩子的叛逆心理,进而引发行为上的偏差。杨延卿介绍,行为偏差青少年需要家长更多的关心和耐心,通过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所思所想,从而对症下药。
■社会提供良好成长环境
自2011年起,团市委依托社区网格,在社区里普遍建立青少年维权帮护中心。蔡珺介绍,青少年维权帮护中心按照重点青少年分布情况和个性需求,招募退休专家、律师、教师以及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等成立专家顾问组和志愿者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引导活动。帮护中心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法制教育活动,每周对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家访一次,每季度对正常青少年走访一次。
蔡珺建议,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与公安机关对接,承担行为偏差青少年的监护责任,还可以把这样的孩子放到一些社会机构进行教育,通过教育让他们重新与社会融合。
相关链接
家长应善于观察孩子的行为
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往往有端倪,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及时发现孩子的偏差行为。对于孩子偶然出现撒谎、偷窃、逃课等偏差行为,家长不要急于责骂,以防孩子出现逆反心理。
洛阳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杨延卿建议,家长应该接受不完美的孩子,给孩子留有犯错误的空间,同时教育孩子,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学业适应问题。即由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学业适应问题,往往有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主要包括上课不专心、考试作弊、厌学、逃课、不做作业等。
二是外向型偏差。即通常所说的违反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些纪律和法律的行为,主要包括离家出走、打架、赌博、偷窃等行为。
三是内向型偏差。即因情绪困扰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偏差,主要包括焦虑、恐惧、强迫观念、精神过于紧张、对特定事物上瘾等因无法有效解决内在冲突、焦虑导致心理或情绪困扰的行为。
如果孩子的偏差行为持续一个月以上甚至长达一两年,家长应该高度重视。首先,家长要主动和孩子沟通,让孩子说出心里话,对症下药。
其次,家长要带孩子到专门的心理诊所治疗,不要将心理问题与精神问题画等号,要主动让孩子接受心理治疗,以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最后,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关注孩子的需求。 (小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