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出考察项目 王智勇 摄 |
| 项目签约仪式 王思臣 摄 |
|
核心提示
15日,高新区举行第3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重点招商项目签约仪式,中国网库互通技术有限公司投资的河南电商谷项目、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高性能硬质合金生产项目、北京中联达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投资的洛阳生命科技园等11个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投资总额创历届牡丹文化节之最。
大招商 招大商 迎来大转折
高新区招商引资何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高新区招商引资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大招商、招大商的思路拓宽。
2012年以来,高新区审时度势,调整了产业发展方向,确立了“重点发展信息和文化设计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扶持发展新材料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2+2”产业发展格局。
产业调整决定招商思路。招商部门拓宽工作思路,加强招商规划,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100强,主动对接国内外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知名企业,精心谋划,重点招引有影响、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紧盯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深入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动,围绕“2+2”重点产业,加大高新技术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和外资项目招商力度。专题招商、小分队招商、定向招商、产业招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每年的牡丹文化节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好舞台,为保证今年牡丹文化节有好的收成,春节一过,全区招商人员便立即投入到牡丹文化节的招商“战役”中,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大员上阵、密集出访,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马志强和区党工委第一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贺敏以及主抓招商引资工作的管委会副主任孟建国,多次往返于上海、北京、天津等地,走访项目,洽谈投资,推进合作,以真诚换来了企业的认可,坚定了客商投资的信心。
第3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之前,高新区招商部门共安排大型招商活动36次,接待来洛考察客商89人次,初步达成投资意向20多个,为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项目签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新区在牡丹文化节之前付出的大量汗水,终于在牡丹盛开之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高新区招商一局局长王进说:“今年牡丹文化节引进的项目在‘量’和‘质’上都前所未有,可以说是我们招商引资工作的一个转折点。”
新项目 新产业 实现新突破
据区招商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年牡丹文化节签约客商分别来自香港、北京、厦门、广州、浙江等地,签约项目涉及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生物医药、高新材料、精密轴承、生态科技、医疗卫生、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等领域。
盘点下来,在本届牡丹文化节上,高新区签约项目最多的无疑是信息、文化产业。
河南电商谷项目、微软IT学院项目、浙江大学中原技术转移中心项目、洛阳滨河智谷科技园项目、中国美术创作研究基地-艺术交流中心项目,在这些签约项目中,信息、文化产业项目占将近一半,将对该区信息、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中原影视文化产业园项目单个项目投资百亿元,实现了文化大项目零突破,成为高新区建区以来签约最大的投资项目。
中国网库互通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李军保告诉记者,他们选择高新区作为投资地,就是看中了洛阳良好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科技资源。河南电商谷项目签约后,初期将在高新区建设50个B2B(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模式的单品平台,服务于河南地区的企业,形成规模后对洛阳及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巨大。
北京兴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斥巨资建设洛阳智谷科技园项目,该公司董事长陈永杰表示,我们将把项目建设成集科研、开发设计、高新技术、总部办公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地,为中小企业孵化、成长、加速发展提供全效平台,全力打造高端生态科技综合体。
国内500强企业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斥巨资建设的高性能硬质合金项目,建成后可年产硬质合金5000吨、矿山工程工具2150万只,将有效延长高新区钨材料产业链。
高起点 高定位 谋求再提升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招商先行。
高新区坚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动摇,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招商引资成为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开路先锋。
今年高新区在牡丹文化节期间所签约的项目起点高、定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明显增多,有软件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文化旅游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未来市场巨大的生命科学项目,符合高新区产业发展方向,必将对该区信息技术、文化产业、生物医药及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高起点、高定位,高新区以招商引资引领项目建设,以优质项目提升产业内涵,这种构想和今年3月科技部实施的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动相契合。
谈到今年的签约成果,马志强给予很高评价,他说:“180多亿元的投资和国际、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产业形态引进,必将为高新区实现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为高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高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马志强表示,下一步,该区将加大工作力度,落实签约成果,创造条件让项目开工建设、落地生根,尽快发挥带动效益,以创新驱动促进战略提升。 本报特约记者 王思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