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虑 新华社发 赵乃育 作 |
|
随着多个城市“国五条”细则渐入“满月”,近期的楼市呈现量跌价滞、观望情绪加重等特点。新一轮楼市调控会不会成为一道价格分水岭,房地产市场又能否就此进入良性轨道?
从“绚烂”到“平淡”
2012年下半年以来,一线城市房价连续10个月上涨。1月,南京商品房成交量同比上涨215%、北京二手房网签量同比大幅上涨360%……
进入4月,随着“国五条”各地细则陆续出台,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冰火两重天:成交量大幅回落,二手房成交遭“腰斩”;房价未见明显松动,价格趋稳;一线城市房源数量下降,业主出手意愿减弱;改善型需求明显降低,刚需仍然较足。
“4月的成交量下滑是对3月楼市‘过度亢奋’的修正,也说明了市场观望氛围较浓。” 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昇说。
楼市高烧暂退,但记者走访中发现,拖延开盘、捂盘惜售、“阴阳合同”等现象逐渐“冒头”。
针对“国五条”细则出台后房地产市场出现的种种新情况,北京、广州等地的相关机构表示,正密切关注并在研究相关配套措施,防范开发商钻政策漏洞。
各地力度不一,效果“千差万别”
由中央制定大政策,地方制定具体细则是本轮调控一大亮点,然而各地细则版本大相径庭,一些地方观望、敷衍态度明显。
所有地方版本中,北京可谓最严厉。除了严规20%的交易个税外,京籍单身被限定只能购买一套住房。一位本想代外地朋友在北京买房的先生坦言“果断放弃”。
与此相对的是,多数城市虽然态度恳切,但内容缺乏新意。虽然上海、深圳、重庆等7个城市明确涉及20%个税,广州、南京等地提出预售证核发制度,另有一些城市提出限价目标,但总体上是对中央“国五条”的重申,被指缺乏“杀伤力”。还有一些城市的调控政策更是大而化之,语焉不详。
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的细则受到社会质疑,一些地方的楼市、土地市场则出现了新的动向,个别二线城市细则公布后房价仍出现较大涨幅。
陈昇等专家指出,一些地方规避热点问题,缺乏“杀伤力”。一线城市对于政策执行较为严格,不少二、三线城市则“从轻发落”。“一些地方难舍楼市依赖,细则缺乏诚意,调控效果难免打折扣。”陈昇说。
加快改革,促进良性发展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土地、信贷、楼市调控政策,然而房价“高烧”多年不退。如何让楼市走出“十年九调,屡调屡涨”的怪圈?
业内人士提醒,从“国五条”的落地来看,中央的调控目标是房地产市场平稳,房价稳定,而地方的目标是房价“增幅稳定”,这和中央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值得警惕。土地出让溢价过高推涨房价的情况需要得到控制,政府也应适当控制出让地价、适度让利。
陈昇建议,中央除了对各地土地供应计划进行明确规范和考核外,更应考核土地供应的完成率,对于完成率低于基数的城市要问责。“因为过去几年各地土地供应计划的完成率大多不足七成。”他说,“只有加快改革,才能走出‘越调越涨’的窘境,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 (据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