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士妈妈温暖的手 |
|
柯涌(右)和女儿崔芳菲(中)正在上网 |
|
母亲节(Mother's
Day),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这个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而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
核心提示
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母亲几十年如一日为儿女操劳。我们一天天长大,妈妈却在一天天变老。为迎接5月12日母亲节,本报记者采撷了几个小故事,向读者注释母爱。做儿女的,不妨向母亲说出那声“我爱你”,以表感恩之情。
从妈妈的双手里读懂母爱
■坚实的手:支撑残疾女儿成长
今年24岁的女孩崔芳菲,幼年时因病落下残疾。20多年来,她的成长伴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但我们丝毫没有从她身上看到磨难留下的悲观与消沉,因为有妈妈柯涌那双坚强的手,一路支撑着她,把所有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崔芳菲9个月大时被医生诊断为脑瘫,医生告诉柯涌,在以后的日子里,她的女儿将不能生活自理。
听完医生的话,柯涌擦干泪水,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一定要让女儿站起来,让她自食其力!”小时候,柯涌抱着女儿走遍了全国各大治疗脑瘫的医院。她看着女儿理疗康复的过程,心如刀绞,但还要强颜欢笑地给女儿力量。每次治疗完后,柯涌都会偷偷地流泪。
多年奔走他乡求医治疗,柯涌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但她从未放弃,女儿的点滴进步,都让她觉得吃再多的苦都是值得的。3岁那年,女儿意外地站了起来并能够独立行走,那一刻,柯涌喜极而泣,母女二人抱头痛哭。
女儿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柯涌希望女儿以后能和别的孩子一样接受正常的教育。执着的柯涌一次次到学校向领导求情,最终她用坚持和母爱感动了校长。
刚上学时,由于手臂无力,崔芳菲每写一个字,全身的肌肉都要用力,而且速度慢,需要比别人花费两三倍的时间,熬夜也是常有的事。每当这个时候,柯涌总是在女儿身边陪伴她、鼓励她。
“那时候我就想,与妈妈的付出相比,我身体的痛苦不算什么,”崔芳菲说,“在学校的楼梯上,我不知道摔倒过多少次,腿上的疤还没好就又伤了,但是,我从妈妈那里学会了坚强!”
在柯涌的帮助和鼓励下,女儿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越来越好。2012年,女儿顺利从洛阳理工学院毕业。
崔芳菲深知,没有昔日母亲那双手的搀扶,就不会有现在的她。
“在我看来,母爱让我学会了勇敢和坚持,也赐予了我源源不断向上的力量!”崔芳菲笑着说。
■温暖的手:庇护幼小生命诞生
透明暖箱里,一个个婴儿微闭双眼,粉嫩的小胸脯一起一伏,传递着顽强的生命力。在暖箱外,护士们正用一双双温暖的手呵护着这些小生命。27岁的护士刘豪平便是其中之一,她也初为人母。
在没有成为母亲前,刘豪平不能完全体会那些守候在重症监护室外父母的心情。“这里的婴儿多是早产儿,一出生就被送到暖箱,最大的也只有1个月,需要24小时看护。”刘豪平说,自从成为母亲后,工作变得和以前有些不一样了。她更留意暖箱里婴儿是否睡得舒服,不时帮孩子纠正睡姿,按摩小手、小脚,试着跟这些懵懂的小家伙儿沟通。婴儿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她的神经,她要为那些没有父母照顾的孩子“当好母亲”。
“宝宝,我们来喝奶。”双手消毒完,刘豪平搓动掌心让双手恢复热度,伸手微托起孩子后背,将奶瓶放在婴儿嘴边。等到奶一点点被孩子吮吸完,她停顿片刻,再小心翼翼拍拍孩子的后背。
“小家伙儿皮肤太娇嫩,护理时要特别注意。”安抚好婴儿躺下,刘豪平再次将双手消毒,开始用滴管向一个更小的婴儿嘴里滴奶,仅完成病房内15个孩子喂奶的工作,就需要1个多小时。放下奶瓶,她又开始为婴儿测血糖、输营养液……
虽然刘豪平的工作是看护孩子,但工作繁忙让她和自己的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一次,她的孩子突发疾病到医院就医,正在工作的她只好趁工作间隙,去输液室看了一眼。
“让这些婴儿及早痊愈,尽快回到父母身边是我最大的责任。”刘豪平说。
从妈妈的“味道”里读懂母爱
■妈妈的菜里全是爱
在上海一居民区内,孕龄6个多月、27岁的陈丹和丈夫一起把买回来的鸡蛋、番茄洗净,她今天准备做番茄炒蛋,在她看来,这道菜里有妈妈的“味道”。
陈丹是土生土长的洛阳人,2009年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某外企工作,从此便在那里安顿下来。
“上海离家远,每年只能回家一两次,每次也只能停留不到一周的时间。”陈丹说,离开家乡后,她特别想念妈妈做的饭菜,尤其是那道番茄炒蛋。
怀孕后,陈丹妊娠反应严重,只好请假在家休息。口味也变得有些挑剔,虽然擅长厨艺的丈夫时常精心准备的一顿饭菜,但陈丹还是觉得食之无味。其间,她在电话里,向妈妈说起食欲越来越差,就想吃妈妈做的饭。
“我没有想到,通完话第二天,妈妈就拎着一堆营养品来到上海。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我来给你做好吃的了’。”陈丹说。
为了缓解妊娠反应,妈妈专门买了孕妇食谱,研究各种菜的搭配,常常是这个炉子上煲着一锅鸡汤,那个炉子上炸着带鱼。为让陈丹增加食欲,妈妈几乎每天都给她做番茄炒蛋。
看着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陈丹突然意识到,妈妈做的菜的味道,其实就是母爱的味道。
■回报妈妈也从“味道”开始
26岁的冯洋自诩为“吃货”:他熟悉市区大街小巷的各种美食,但他说只有妈妈做的糊涂面最好吃。
“我小的时候,妈妈工作很忙,下班一回家,顾不上休息就要给我做饭。”冯洋说,儿时放学后就拼命往家跑,推门扑面而来的香味让他至今难忘。“最难忘的是生病时,妈妈做的糊涂面。”冯洋说,手工面细细的,配上葱花、鸡蛋,加点胡椒粉和姜,趁热吃上一碗,蒙头一睡,第二天病就好了。
高中毕业后,18岁的冯洋告别父母,赴韩留学。远在异国他乡,陌生的环境、难以适应的饮食,让他特别思念家人和朋友,更思念妈妈做的糊涂面。
为解思乡之愁,冯洋开始学做饭。“购置餐具、准备食材,一顿饭做下来,我才发现简单的饭菜还需要如此多的步骤。”冯洋说,下厨的过程让他体会到往日妈妈做饭的辛苦。
在韩国留学的5年时间里,冯洋的行李里总少不了妈妈为她准备的家乡调料;在长途电话中,家乡菜的做法也成为主要话题。他经过不断地练习,但始终做不出妈妈做的糊涂面的味道。
现在,冯洋已回到洛阳工作,平时工作繁忙,只能在周末时回家看望父母。妈妈做的糊涂面依旧是那熟悉的味道,但年过花甲的妈妈擀面条的动作,再也没有记忆中的连贯……每次回家前,冯洋都会多跑几家店,为牙口不好的妈妈带些熟烂的猪蹄和鸡爪。
“以前是妈妈照顾我,现在换我来照顾她。”冯洋说。
从妈妈的“唠叨”里读懂母爱
3日,我们在洛阳网论坛发帖调查“妈妈最常唠叨的是哪些话”,帖子发出后,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跟帖留言,有人从妈妈唠叨的话里诉说着母爱的琐碎和长大成人后对母亲的感恩,更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彼此的母亲不同,但网友晒出的母亲唠叨具有共性。
求学时:“不好好学习,你就等着没出息吧。”“学习忙,别太累着自己,照顾好身体。”
成长叛逆时:“你气死我算了,我也省心了!”“你要再这样继续下去,我再也不管你了!”“你爱咋样咋样吧,我就当没你这个儿子(女儿)!”
出门在外时:“出门拿好东西,路上小心,注意安全!”“家里没什么事,别担心,安心上班。”“多吃点,在外面吃不饱,吃不好。”
长大工作时:“长这么大了,咋跟个孩子似的。”“好好谈对象!”“结婚了,过好自己的日子,别跟个孩子一样。”
有网友感叹:“看过大家帖子后,我才发现妈妈的唠叨如此雷同,如此琐碎,正是妈妈们不懈地唠叨、管教,我们才能健康成长。”
还有网友说:“我已为人父母,过去我妈对我的唠叨,我已不自觉的‘继承’下去。妈妈的唠叨是另一种形式的爱!”
…………
母亲节,请你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可以是一束鲜花、一顿饭菜、一句话、一封家书……这一天,向母亲致敬!
相关链接
感激母亲 各国风俗不同
埃及 办音乐会庆祝
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是埃及母亲节。这一天,全国的青少年都要给母亲赠送鲜花和礼物,为母亲举办音乐会和文艺演出,并评选出全国最理想的母亲。
印度 穿五彩的纱丽
每年4月5日是印度的妈妈节。这一天,凡是生了孩子的妈妈都要穿上五彩缤纷的纱丽(印度等国妇女的传统服装),戴上精美的首饰,来到公共场所娱乐。
泰国 评选优秀母亲
每年的8月12日是泰国的母亲节。在节日里,全国最有意义的活动是“评选优秀母亲”。
瑞士 “妇女掌权日”
每年的1月1日至4日为“妇女掌权日”。在这4天里,家庭一切大权由妇女掌管,男人甘愿听从摆布,以示对妇女的尊重。
法国 接受孩子祝福
每年5月29日是法国的母亲节,节日这天,全球各地的妈妈都怀着喜悦的心情接受孩子们“节日愉快”的美好祝愿。法国首次庆祝母亲节是在1928年。
日本 戴花念母亲
每年10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日本母亲节。母亲健在的人,都戴一朵红花,而母亲辞世的人则戴白花,以示对母亲的怀念。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