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白碛·白堤·白园
月照万家灯火
天涯海角任缠绵
新 词
祭天祈福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3 年 5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祭天祈福
叶鹏
叶鹏

 


    祭天祈福,是礼乐文化的滥觞。原始先民,逐水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放牧耕耘,劳作艰辛。无奈自然灾害莫测,地震、海啸、龙卷风、沙尘暴、水火风雨……天灾猝临。更有人间恩怨情仇,争斗纷繁,防备无术。在恐惧与无奈中,古人认为上天有神秘的力量,主宰人间的祸福。于是,祭天地,敬神鬼,为消灾祈福,顶礼膜拜相习成风。

    唐诗人卢纶在《村南逢病叟》中,描绘了这番令人无奈的情景:“双膝过颐顶在肩,四邻知姓不知年。卧驱鸟雀惜禾黍,犹恐诸孙无社钱。”老农衰年多病,犹操劳不歇,心忧禾黍歉收以及孙辈缺少祭天敬神的钱。祭天祈福,是虚妄的期待和沉重的负担,是为了祈求人间灾祸的解脱。


    远古氏族的巫术祭祀,有利于部落的凝聚。借助礼仪的庄严神圣,形成强制的约束力量,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进行生产生活,维系部族的生存与发展。


    祭天敬神的礼仪,殷商时期初成。商俗尊神尚鬼,无事不卜,无日不祭,大量出土的甲骨文就是祭祀活动频繁的明证。甲骨文记录的主要内容,多系卜卦凶吉的告白和祭祀的天意神示。所以,甲骨文又称卜辞。


    周代继承殷商的祭天礼仪,同时进行了重大改革。《论语·为政》云:“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讲的损益,也就是改革。那么,改革何在呢?《礼记·表记》有一个明白的提示:“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看来,改革的关键是对鬼神的态度。


    周代祭祀,敬鬼神而远之,加入了对祖先的祭拜。周代祭祀,祭天祭祖同步,进而发展为以对祖先的崇拜代替对鬼神的迷信和臣服。以神为本渐成以人为本,神的祭坛变为人的舞台。由祭祀引发的礼仪,也因此倍增人文情怀。


    《史记·礼书》云:“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司马迁以史学家的严谨态度,比较三代礼仪的差异,关键在于礼仪制定的价值取向。周代礼仪尊重人情人性,制礼作乐,人情所安,人欲有节,将社会管理纳入人情、人性、人道之中。


    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中国政治与文化的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这是一个“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的时代,其重大的变革就在于殷商敬神事鬼,周代则关怀人事,把人从神鬼的阴影中解脱出来,这是迈向以人为本的第一步。


    历史文献对祭祀活动,难得有周详的记叙。1965年,陕西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上的一段铭文,对周代的一次祭天活动作了比较具体的记录。铭曰:“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文王,肆文王受兹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又(治)民。”虽说祭天,讲的却是周公辅佐成王迁都洛邑的政事。铭文的大意是:为了成周大业,成王拟营建洛邑为都城,特为武王举行祭天大典。四月丙戌,召集宗室弟子训诫:牢记文王之德和武王克商之功,这是上天授予周氏统治天下的天命。如今,我将选择天下的中心——中国,为安居之地,定都洛邑,以安抚百姓。


    这段铭文,与《尚书·洛诰》中所说的周公营建洛邑——“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两相对应,完全一致。周公的祭天占卜,也是为建都洛邑选址。


    洛阳遗址发掘表明,涧水东、瀍水西的王城公园即王城遗址,瀍水东的白马寺附近即成周遗址,两相互证。《何尊》与    《尚书·洛诰》共同宣示,周人祭天,神坛与政坛,隐隐已成一体。


    周代祭天活动的记录表明:原始的巫术祭祀到了周代,祭祀对象已发生了变化。周代的祭祀对象已从殷商单纯的神鬼崇拜中解脱出来,发展为天神、地祗、人鬼。天神,指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是宇宙的主宰。地祗,指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土地社稷之神。人鬼,指逝世的先祖。祖宗祭祀的崇尚,强化了同宗同祖的人伦意识和认祖归宗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到了春秋晚期,孔子更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理念,认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强调主观的虔诚和意愿。从祭天祈福转向人间的立德守礼,这一理智的态度,为创造幸福借力。


    同时,殷周祭祀的形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尚书大传》云:“周公子卜洛邑,营成周,改正朔,易牺牲,制礼作乐,一统天下,和合四海。”《尚书大传》历述周公营建洛邑、确立季节时令、制礼作乐等伟业的同时,特别推崇“易牺牲”的爱民护生举措。牺牲,古代祭祀用牲的统称。


    甲骨文记载,殷商盛行生殉、杀殉、杀祭,祭祀天神都要用人头作为供品,战俘奴隶都成为杀祭的人牲。在安阳殷墟的一个祭祀坑中,竟有人头骨一千多个,杀祭凶残,可见一斑。周公“易牺牲”就是改革杀祭制度,用牛、羊、豕为供品,殉葬改用草人土车,禁止人殉。


    史载,武王伐纣灭商,俘虏了几十万殷商顽民,武王咨询周公如何处置?周公对以“惟仁是亲”,认为殷人无罪,罪在纣王一人。武王赞其胸襟博大,迁殷民于洛,耕作生息,也推动了洛邑的繁荣。周公德政亲民,功在社稷。


    周代的祭祀制度,惜生爱民,不忘百姓的福祉。周公在祭祀制度改革中表达的文化精神,进而成为典章、制度、礼节、秩序的依据。祭天祭祖的融合,奠定了伦理的神圣品格,以血缘为纽带的伦理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是原始的法制。伦理意识是礼乐文化亲和精神的基础,已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至治国安邦,小至生活琐事,已成为华夏儿女生活的百科全书。


    源于祭祀形成的礼乐文化,经周公的改革,强化了维护人的人文意识。周代的礼乐文化,正是在尊重人、关怀人的仁爱基础上起步。

3上一篇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