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碛(qì),是离我老家不远的一个村庄。在唐代,这一带是洛阳城东南角的履道里,是白居易居住过的地方。里即里坊,是隋唐洛阳城的一种建制。隋唐洛阳城规模宏大,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分别是宫殿、官衙、官吏私宅和百姓居处之地。外郭城有居民区一百余坊,每坊约有一里见方,这大概是里坊的来历吧。因此,也有人把白居易住过的履道里称为履道坊。
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阳,作为现实主义大诗人,他离我们的时代很遥远,但那些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还存世,成为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公元824年,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在履道里买了一处宅院,并写下《履道新居二十韵》等诗。他次年初春赴任苏州刺史,临行前写下《履道春居》:“微雨洒园林,新晴好一寻。低风洗池面,斜日拆花心。暝助岚阴重,春添水色深。不如陶省事,犹抱有弦琴。”时年53岁的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满怀深情地吟诵了履道里微雨洒园的春色。
我对江南的了解,最早来自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这动人心弦的诗句,却是白居易在洛阳所作。前年深秋,我与妻游江南,在美丽的西湖,导游将白堤的来历娓娓道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便主持修堤蓄积湖水以灌溉,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方略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西湖治理大有裨益。现在的西湖白堤已不是当年的白堤,但人们还愿意将此称为“白堤”,因为白堤已筑在人们的心中。
在任苏州刺史时,看到交通不便,他发动民众,在苏州河边,从阊(chāng)门始,直到虎丘山下,清淤排涝,修筑堤岸,并在堤岸植柳种竹,方便了交通和灌溉。这堤岸,苏州人也称之“白堤”。当年他离开苏州回洛阳时,“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百姓悲啼相送。现在的苏州人没有忘记白居易,白堤边的山塘街上还建有白居易纪念馆,山塘街也因白堤而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华灯初上,游人如织。我与妻流连在山塘街,仿佛觉得千里之外的洛阳近在咫尺。如今的“七里山塘”,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仍保持着水城古街的传统风貌。公元826年,55岁的白居易以眼疾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此后,他在履道里居住。
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他的晚年。公元846年,他与世长辞,按其遗愿被葬于香山琵琶峰。为纪念白居易,人们称其墓为“白园”。白园占地40多亩,分青谷、墓冢、诗廊三区,青谷幽壑,悬瀑飞洒,溪水潺潺,翠竹夹道,荷池送爽。游人至此,犹入仙境。竹林丛中乐天堂飞檐高眺,堂门有一副楹联:“西湖筑白堤,龙门开八滩,倡乐府,诗讽喻,志在兼济天下;履道凿园池,香山卧石楼,援丝竹,赋青山,乐于独善其身。”这副对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