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孩子,手机不该是你的唯一伙伴
大雨过后,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真有大量幼蛙死亡?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5 月 30 日 星期    【打印】  
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家长愁得眉头紧锁
孩子,手机不该是你的唯一伙伴
本报见习记者 郭秩铭
游戏
辅导功课
    核心提示

    近些年,汹涌的“数字浪潮”席卷全世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走入千家万户,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乐趣和便捷的同时,也逐渐显现弊端。

    《人民日报》报道称,全国九成以上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其中10岁以下未成年人“触网”超过六成,全国约1亿名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这已经是摆在教育面前不容忽视的问题,更是不少家长的烦恼。近日,记者走访了一些家长和有关专家,共同出谋划策,帮孩子走出“电子围城”,还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1 “玩电子产品成瘾” 让家长忧心忡忡

    家住西工区的何鹏今年32岁,80后的他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对电子产品很感兴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他的生活中必不可少。可是最近,这些心爱的电子产品给他带来了烦恼。

    “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已经把我的手机和平板电脑里的游戏玩得非常熟了。”何鹏说,“起初我和妻子还很高兴,觉得儿子很聪明,可时间长了,渐渐发现不对劲。”

    何鹏说,平时儿子爱跑爱闹,可只要一拿起手机或平板电脑,就会变得安静。为此,他还一度在家工作时或带儿子参加聚会时,故意把手机和平板电脑给儿子玩,让儿子不要干扰自己。

    “可没过多久,我发现儿子已经离不开这些电子产品了。”何鹏说,“以前在我休息时,儿子很喜欢拉着我一起玩,可现在他只会缠着我要手机和平板电脑。”

    此时,何鹏才明白,儿子已经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产生了依赖性。“放任他玩,肯定对他的成长不好;不给他玩,又经不住他哭闹。”看到儿子沉浸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中不能自拔,何鹏和妻子忧心忡忡。

    其实,还有许多家长与何鹏一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近日,有媒体报道,武汉一个2岁半的男童玩了1年的平板电脑,视力急剧下降,成了500度的近视眼;英国一个4岁女童因玩平板电脑成瘾,成为英国已知年龄最小的平板电脑成瘾症患者。

    2 网络和手机走进低龄儿童生活

    记者从我市多所中小学了解到,网络已经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对具有一定电脑操作能力的中学生,一些老师开始布置自由度较高的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完成;一些小学老师在举办主题班会前,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从网络上收集材料,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

    “目前,我市不少小学生都有自己的手机。”西工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孙新有说,在几年前,学校还有禁止学生带手机的规定,由于多种原因,这条规定也逐渐被废除。目前,西工区第二实验小学1年级至6年级均有学生带手机,其中高年级学生居多。

    孙新有说:“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家长经常因工作繁忙不能按时到校接孩子,许多家长想通过手机与孩子随时联系。为了学生的安全着想,我们建议学生尽量不带手机,但也并未对其进行干涉。”

    同样的原因,市实验小学也没有禁止学生带手机。市实验小学校长李青青说:“孩子们使用的手机基本上都是家长用过的,一些家长频繁更换手机,会将一些智能手机淘汰给孩子,有的家长买了iPhone5,就把iPhone4给孩子用。”

    为了避免手机干扰学生学习,实验小学规定学生带手机在学校里必须关机,而在校外,让不让孩子带手机也成为家长纠结的问题。

    “在和一些家长沟通时我们得知,很多小学生已经开始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而渐渐淡化了与家长的交流。”李青青说,一方面,我们和家长都认为应该让孩子接触网络、电子产品,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眼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已经和网络游戏一样,成为危害孩子成长的洪水猛兽。

    3 孤独感催生“电子围城”

    “孩子和成年人一样,都有心理需求。如果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便会通过其他渠道寻找。”洛阳心理咨询研究会秘书长、心理咨询专家丁天赞认为,低龄儿童沉溺网络和电子产品的最根本原因是关爱和交流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西工区第二实验小学大队辅导员傅华颖赞同这一观点。她说,现在不少孩子都住在商业小区,家长工作忙,无暇陪伴孩子,又怕孩子遇到危险,不愿意让孩子出去玩。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只能从操作简单、娱乐内容丰富的手机和平板电脑中寻找快乐,有些家长也乐于用这种方法约束孩子。

    “我们小的时候住大院,虽然没有手机、电脑,但是每天和同龄人一起玩,那是幸福、快乐的童年,现在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孤独感。”傅华颖说。

    李青青说,孩子10岁以后开始寻求他人对自己的尊重,而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为让孩子拥有手机、平板电脑等娱乐工具就能安抚孩子,殊不知这将拉大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更会使孩子因为孤独而陷入“电子围城”。

    4 找回真正的快乐学校在行动

    面对现状,教育工作者认为应该合理引导,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快乐,摆脱孤独感。事实上,一些学校正在积极尝试。

    在西工区第二实验小学,老师正在和家长合作,开展一项名为“亲子同读一本书”的活动。傅华颖说:“我们会定期选一些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的书,推荐给家长,让他们和孩子共同完成阅读,从而增进亲子沟通,引导家长对孩子成长给予更多关爱。”

    此外,班主任还安排家住得比较近的孩子组成小组,鼓励他们在暑假期间共同学习、玩耍、参加社区活动,在实践中增强孩子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实践证明,与网络和电子产品相比,低龄儿童更愿意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傅华颖说。

    同样在市实验小学,引导学生和家长沟通已经成为教学活动的重点之一。李青青说,低年级的学生基本没有书面作业,老师给学生布置的都是诸如给家长讲一个故事、和父母一起调查研究一件事物等开放性作业。

    此外,市实验小学的老师们还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书法节、贸易节、游戏节……每个月一个主题,学生们在体验中交流情感,分享快乐。

    “在我们的游戏节上,孩子们学会了很多已经渐渐远离这个时代的游戏。”李青青说,“像斗鸡、推铁圈、指星星、丢沙包等,在网络并不发达的年代,许多人都在这些游戏中度过了快乐的童年。现在,这些游戏仍不过时,孩子们都很感兴趣。”

    在学校积极探索的同时,不少家长也在活动中提高了认识水平。通过家庭和学校双方协作,共同关爱孩子成长的氛围正在形成。

    5 丰富儿童生活加快公益场馆建设

    然而,家长和老师的力量毕竟有限,不少教育工作者希望这一问题能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他们认为,与一些城市相比,在关爱儿童成长方面,我们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傅华颖说,每到节假日,北京的博物馆、科技馆等场馆会专门为儿童开放,并组织一些适合儿童参与的活动。

    西工区第二实验小学曾经进行过统计,全校近2000多名学生,仅有不到100人去过洛阳科技馆。傅华颖认为,我市博物馆很多,图书馆、科技馆、体育场、音乐厅等场馆也一应俱全,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为儿童服务,北京的做法值得借鉴。

    孙新有希望社区也能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他表示,现在一些社区建有儿童阅览室、儿童活动中心,这些做法都很值得提倡。

    六一儿童节将要到来,关爱儿童成长绝非仅此一天。如何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共育祖国未来的花朵,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延伸阅读

    “四点半学校” 孩子们的“快乐驿站”

    放学时间一到,孟津县城关镇八一社区、会盟社区便热闹起来,一群背着书包的孩子走进“四点半学校”。在这里,他们有的下棋,有的做功课,其乐融融。

    “四点半学校”为那些孩子放学早,由于工作无法照顾孩子的家长解决了难题。今年,孟津县城关镇所辖的12个社区相继开设了“四点半学校”,配备了桌、椅、电教设备供孩子们学习、娱乐,同时还招募了青年志愿者进行义务辅导,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深受学生、家长的欢迎。

    本报记者 梅占国 通讯员 韩新伟 王文娟文/图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