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的突厥骑兵几乎颠覆了一个盛世大唐,被回纥骑兵拯救的大唐帝国在苟延残喘中崩溃。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和西北边疆已失去,这些地方不仅是重要的军事防线,而且是军马的主产地。北方有契丹(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大理,这些产马地尽落游牧民族之手,导致宋朝只能以步兵的血肉之躯抵挡铁骑的冲击。
宋军的所谓骑兵徒有其名,实际大多都没有马。宋仁宗时,“今天下马军,大率十人无一二人有马”。宋神宗时,“河北马军阙马,其令射弓一石者先给马,不及一石令改习弩或枪刃”。看《清明上河图》,即使繁华如汴京,商贾如云,但马车和骑马的人都比较罕见。在当时,马匹贸易实际就是军火贸易,遭受各方管制。
金灭辽之后又灭北宋,宋帝国位于北方的军马基地尽失,更缺马匹。南宋虽然偏安一隅,但奢靡之风更盛。马匹的短缺使轿子成为贵族富商的主要交通工具,马车也改成由人拉动的“太平车”。面对金人的铁骑,“岳家军”只能以步兵的钩镰枪应战。即使有新发明的火器助阵,宋朝的胜利也只能做到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宋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等到最后一个军马产地大理被蒙古人占领后,就已经注定了被马上民族征服的命运。
马上皇帝朱元璋戎马数十年,终于推翻了蒙古统治者。因此明王朝极其重视马的军事意义:一方面成立专门的马政机构——太仆寺和苑马寺,太仆寺由兵部直辖;另一方面鼓励民间养马,15丁以下养马1匹,16丁以上养马2匹,每2年交1驹,可免交一半粮草。
在这种国家战略促进下,明代骑兵在永乐年间达到鼎盛。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淇国公邱福率精骑十万北征,结果全军覆没,但仅用半年又重新征发了30万骑兵。嘉靖以后吏治腐败,主要产马地河套失陷,马政严重荒废。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但查战兵、车兵、选锋共五千,共少马四千余匹”。崇祯初年,袁崇焕想组建关宁铁骑,以骑制骑,却深受无马之苦。明朝历代名将都提倡以车制骑,这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
满人入主中原后,为了统治维稳,对汉人实行严厉的禁马政策,不仅禁止汉人养马,还禁止汉人骑马。同时,为了保持骑射传统,甚至不惜迟滞火器的革新。1860年9月21日,蒙古铁帽子王僧格林沁率领25000名八旗骑兵,在北京郊外的八里桥对3000名英法联军展开了一场伏击战。这是一场热兵器与冷兵器的对决,手持长矛和弓箭的八旗骑兵遭到工业时代枪炮的无情绞杀。4个小时后,数万八旗骑兵全军覆没,英法联军仅损失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