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秋开学以来,教育部两次就《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公开征求意见,要求“小学减少书面式家庭作业”。但记者近日走访发现,不少家长对此忧心忡忡,很多人悄悄给孩子报校外补课班“开小灶”。
1 调查:实际作业量明显“超标”
丁丁(化名)是市实验小学洛浦校区三年级的学生。今年秋季开学后,学校很少布置作业,但妈妈要求他,每天放学要把语文课本当天学习的生字词和数学课本复习两遍,把英语辅导班的生词、句子书写3遍才行。他每天写作业时间要花两个多小时。
“国庆假期,孩子就休息了两天,其余时间用来上数学、英语、美术和舞蹈辅导班。”丁丁妈妈说,看着孩子很辛苦,其实也心疼,但如果不让孩子补课,就担心他会在升学竞争中失利,因此不得已而为之。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洛龙区一实小、芳林路小学、东升一小、东升二小、湖北路小学、天津路小学及市五十五中小学部等学校,对低年级学生很少布置作业。
不过,许多学生家长反映,学校布置作业太少,连平时的测试也取消了,孩子到底学习啥样心里没底,家长只好自行“开小灶”。市实验小学一名学生家长说,学校作业10分钟就能做完,于是就给孩子买了两三本练习册,每次要做1个多小时。
2 家长:绝大多数支持“开小灶”
在记者对20多名家长的采访中,他们对减负的观点可分为以下几类:
■“高考指挥棒”不取消,减负形同虚设
持此态度的家长占总人数的70%。他们不赞成少布置作业。
学生家长杨女士说,其实家长们也很矛盾,毕竟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大家都在拼命报校外补课班,自己不给孩子报的话,升学考试肯定会吃亏。
“别开玩笑了,学校不布置作业,家长再不给孩子辅导,课堂上学的‘夹生饭’怎么消化得了?”学生家长刘女士说,只要“高考指挥棒”不取消,减负就是纸上谈兵。
■赞成减负规定,但不敢轻易放手
持此态度的家长占总人数的20%。
学生家长杨女士说,其实她心里很矛盾,以前孩子作业很多,每天要写到晚上11点,现在学校给学生减负了,孩子有更多的时间玩耍。家长想对孩子放手又不敢完全放手,只好校内“减负”校外补课,这样做“似乎心里踏实一些”。
■小学生应注重习惯养成
只有10%的家长认为,小学阶段应该注重孩子的习惯养成,作业量多少并不是检验孩子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只要课堂学习效果有保证,生活和学习习惯良好,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
3 学校:呼吁家长配合减负
湖北路小学校长毛学功介绍,学校原则上不会给低年级的学生布置家庭作业,但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老师会布置一些口头作业。
该校一年级语文老师李海螺说,现在老师布置的作业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完成,如果不留作业,学生家长会提意见,因此,还是会留适量的作业。
洛龙区一实小校长王永民认为,现在全部取消书面作业还不现实,要真正给孩子减负,学校和家长要做好充分沟通,形成合力。
学校取消书面作业,家长却给孩子“开小灶”,实际上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担忧。家长一定要与任课老师沟通好,看看哪些课堂知识孩子掌握得不够好,在家可以做适当辅导,对已掌握的知识完全没必要让孩子机械重复抄写。
王永民建议,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亲子阅读和户外体验等方式掌握知识,高年级学生可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适当留一些家庭作业,只要时间恰当,不挤占孩子的玩耍时间,都是允许的。减负是个系统工程,家长一定要和学校做好沟通,配合学校一起为学生减负。
4 专家:给孩子补课要理性
“家长给孩子补课要理性。”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晋银峰说,长期以来,减负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除了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考试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外,也有家长“望子成龙”心态在起作用。他们对孩子各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对孩子期望太高,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校外补课班、培训班、特长班不断涌现,形成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
晋银峰提出,从教育部的“不留作业”到“减少作业”,这种措辞和内涵的改变实际上反映出民众特别是家长在减负问题上的纠结:一方面担心孩子负担过重,影响身体健康乃至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又害怕孩子成绩落后升学无望。“高考指挥棒”不取消,家长们的担心可以理解。
晋银峰建议,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可以掌握书本知识。家长要懂得作业类型的多样性,口头型、书面型、游戏型和实践型都可以巩固孩子在课堂学习的知识,特别是游戏型作业和实践型作业对提升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效果明显,家长们不妨尝试一下,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机械抄写和重复演算。
本报记者 常书香 实习生 石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