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素轩石刻》中的苏轼《功甫帖》拓本(左)、《功甫帖》钩摹本(右) |
|
核心提示
2013年秋,上海著名藏家刘益谦以5000多万元从海外竞得苏轼《功甫帖》。民间藏家力促“国宝”回流的掌声尚未散去,上海博物馆三位研究员年末突然发声,质疑这件书帖为伪作,钩摹自晚清鲍漱芳辑刻的《安素轩石刻》。
目前,真假之争仍在持续发酵。1月1日,上博专家关于《功甫帖》的逾万字研究报告发布;1月3日,苏富比拍卖公司发布声明,坚称《功甫帖》为苏轼真迹。
1 《功甫帖》事件如何发展?
刘益谦出手竞拍之时,苏轼《功甫帖》被认为是海内名帖、流传有序,且是苏轼书法流散在民间的“孤品”。
苏富比拍卖公司称,该书帖是许汉卿旧藏。《张葱玉日记·书稿》及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都曾提及苏轼《功甫帖》,尤其是徐邦达以“神采飞扬”为这件书法定论,评价很高。
但上海博物馆三位专家单国霖、钟银兰、凌利中1月1日发表的两篇学术文章,几乎全面推翻了这一名帖“流传有序”“神采飞扬”的说法。
单国霖提出,该帖疑点丛生,首先是书法气韵不畅,其次翁方纲题跋疑似为假。张葱玉、徐邦达等老一辈鉴定专家之所以高度评价《功甫帖》,很可能是因为当时只见到印刷不佳的影本,而非亲眼看见原迹。
钟银兰、凌利中认为,《功甫帖》墨迹本是以“双钩廓墨”方式造假的伪本,而且它“用墨不精”,像小孩子描字帖的水平。
3日上午,苏富比拍卖公司对上博专家的学术报告做出回应,措辞激烈地表示不同意文章中的观点,坚持认为《功甫帖》为苏东坡真迹,并且将在10天内对文章内容做出回应。
2 学术、市场能否走向良性互动?
此次《功甫帖》事件中,另一个备受争议的焦点在于:公立博物馆专家为保持学术品质,从不介入市场鉴定,这已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上博专家此番为何高调“打市场之假”?
对此,上博曾有婉转解释,称这次研究报告并非故意为之,而是在研究馆藏《刘锡敕》时发现它与《功甫帖》作伪手法如出一辙。
一些拍卖界人士对此持保留意见。荣宝拍卖公司总经理刘尚勇指出,学术鉴定和市场鉴定的标准不同。学术鉴定出于公益,不避对错,鼓励争鸣,经常翻案;市场鉴定却要维护私人利益,动则伤筋动骨。两者“交锋”需要慎重,此门一开,学术很可能会为利益背书。
但更多文化界人士认为,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品、文物打着“国宝”旗号自我包装炒作、以求行销于市场之时,公立博物馆理应打破沉默,承担文化责任。
3 海外回收“国宝”能否趋于理性?
耗资数千万“回流”的苏轼《功甫帖》如今疑云重重,其中折射出的“海外淘宝”风险之大,已足以给中国民间藏家、企业家带来警醒。
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通过拍卖业回流中国的文物高达10多万件。海外回流文物成交率高,价格也高。毋庸置疑,这中间既有国之瑰宝,也有欺世盗名的假货。2009年圆明园兽首拍卖轰动全球,仅两个鼠首兔首就拍出近2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对此,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生前曾经直言,圆明园兽首难称国宝,“其实只是一个建筑构件,最多价值10多万元”。
无论如何,中国实力雄厚的民间资本高调冲向海外“淘宝”的土豪姿态,确实已引起了全球收藏界的连锁反应。无论这个《功甫帖》是真是伪,它都将在中国收藏史上留下一个坐标,提醒人们: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泱泱大国,需要有文化鉴别力和优雅的姿态,需要显示自己的眼光和眼界。
(据新华社上海1月3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