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贞富 |
| 洛阳年画《四平山》(旧版今印) 张耀光 摄 |
|
核心提示
“洛阳佳丽所,大道满春光。金鞍照龙马,罗袂拂春桑。”这是南朝梁简文帝的诗,描述洛阳春晓,帅哥们走马洛阳道,靓女们采桑大道边。汉唐时期,洛阳人口一度有百万之众,骑马或乘马车曾经是主要出行方式,因此也曾有数十万匹马生活在这里。马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人们画马、雕马,留下了洛阳马的艺术形象,也留下了大量的马文物。
1 宝马金鞍入画来
在洛阳的绘画艺术史上,以马为题材的作品占有重要地位。这里包括洛阳传统年画、传世画作精品、壁画等。
洛阳传统年画兴于汉,盛于唐宋,传承于历代。年画为春节装饰绘画,属木版画。清朝及民国时期,洛阳一批老字号书画店如聚全斋、清义堂、雪源三房等印制的年画,构图细腻,设色独特,具有浓郁的河洛气息。
从现存洛阳木版年画的印版看,题材上包罗一切具有节庆色彩的风俗生活。其中,马是一种重要题材,如《喜从天降》骑五花马的钟馗、《蚕花茂盛》中骑白马的蚕神,《四平山》中进行骑战的李玄霸、裴元庆等,都将马和人物形象刻印得栩栩如生。
唐代洛阳盛行画马之风,盛唐诗人高适《同鲜于洛阳于毕员外宅观画马歌》:“主人娱宾画障开,只言骐骥西极来。”“家僮愕视欲先鞭,枥马惊嘶还屡顾。”这首诗的背景是,高适和鲜于仲通(人名)到洛阳拜访毕员外,毕员外画了一匹马,此马活灵活现,引起牧童惊愕、马圈里的马惊嘶。此毕员外,名叫毕宏,洛阳偃师人,是盛唐时期的著名画家,善画松、马,与高适、杜甫都有交往。毕宏的作品现存一幅,名为《雾锁重关图》。
与毕宏同时代的洛阳画家曹霸,是画马的名家。杜甫的诗《丹青引》,对他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但画迹今已不传。他最著名的弟子,就是韩干。杜甫《画马赞》说:“韩干画马,笔端有神。骅骝老大,腰廀(sōu 同“瘦”)清新。”韩干的作品,现存三幅,即《神骏图》《牧马图》《照夜白图》。韩干是唐玄宗的御用画师,而玄宗以洛阳、长安为都,在洛阳共住11年,因此上述作品应该是在洛阳或长安创作的。
洛阳古代以马为题材的寺庙壁画曾经很多,但现在仅存宜阳严子陵庙《战昆阳》《同衾卧》壁画两幅;《战昆阳》壁画位于大殿东墙壁,《同衾卧》壁画位于大殿西墙壁,均长4米、高2米,均创作于清朝咸丰年间。前者表现了刘秀一马当先大破昆阳的场景,后者表现武官骑马上朝、严子陵高卧睡榻的场景,画中的几匹骏马,神态各异,活灵活现,充满生命的动感。
2 瓷器菁华三彩马
洛阳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发源地,陶瓷马俑在陶瓷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汉至北朝时期的陶马俑在洛阳大量出土,其中,北魏时期陶马俑,雕塑技法高超,形象逼真。而在洛阳陶瓷马俑中,最有艺术价值的是唐代三彩马。
《唐六典》说,“河南府贡瓷器”。河南府,即洛阳。当时,官窑瓷器有三种,即白瓷、青瓷和三彩。官窑三彩皆为瓷器,且多为实用器具和艺术品。民窑三彩介于瓷和陶之间,实用器具占比较大。三彩是指釉色而言,多以红、绿、黄为主,故后人称其“唐三彩”,其实它的正式名称是“彩瓷”,它并不限于三种颜色,为后世各种彩瓷和青花瓷的鼻祖。唐代这种艺术珍品,大部分在洛阳出土,并在洛阳地区发现了烧制遗址,故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在唐三彩中,唐马、骑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三彩马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成为大唐帝国璀璨历史的载体和直接物证。
黑马是三彩马中的珍品,1971年出土于关林的黑瓷马,通高66厘米,雄伟刚健,英姿骏逸,双耳后抿,颈若弯弓,翦鬃(zōng)挽尾,额、蹄似雪,通身以黝黑为主调,鞍具则衬托以黄、绿、白三色,唯头部及踝蹄施以白釉,极得其浑重而绚丽的色彩效果。
这种马,是以唐代的紫马为原型的。杜甫《山寺》诗说:“使君骑紫马,捧拥从西来。”“使君”是指州郡的长官,他的坐骑就是一匹紫马。这种紫马,是千里宝驹,宋代范祖禹《大雪入洛阳》一诗说,他早晨从函谷关出发,骑紫马东行,“如乘风驭”,一刻钟就来到洛阳。
3 驿前空留拴马桩
洛阳马文物很多,除前面所谈,还包括各种马具、玉雕马、石雕马、铜雕马等。在石雕马中,以偃师唐恭陵前的一对天马最为著名,其雕刻技艺精湛,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代表了唐代高超的石雕水平。
但在马文物中,人们最常见的是拴马桩、上马石。今洛阳驿站博物馆前有一排清代拴马桩和一辆清代驿车,馆内陈列有清代马镫、马鞍等。该馆出藏古代拴马桩两百余件,门前的只是一小部分。
驿站是古代通信、迎送公务人员之所。洛阳长期是驿站的中心,唐宋时洛阳有16个大型驿站。每驿配马60匹至75匹,每驿拥有2400亩的驿田用来种植牧草。由于元朝禁止民间养马,洛阳养马业衰落。明清时,洛阳每个驿站驿马一般为24匹,另配驴50头,取消驿田,由政府出银购置饲料。
驿马已随岁月去,此处空留拴马桩。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主要分布在豫西、晋南、渭北一带。它是过去大户之家、驿站、官衙拴马的雕刻实用条石,一般通高约2米,宽厚约25厘米,常栽立在大门的两侧。
从洛阳馆藏拴马桩看,拴马桩所用石材多是灰青石、黑青石。石桩分四部分:桩头是石雕的主要部位:桩颈(台座)承托桩头,一般为上圆下方,其上雕莲花瓣、牡丹花瓣、鹿、狮、马、猴、人骑狮、寿星、仙翁等图案;桩身,少数刻串枝纹、卷水、云水纹;桩根则埋入地下。拴马桩石雕在整体上能综合运用圆雕、浮雕、线刻手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断残的雕像,昭示着千百年的沧桑;斑驳的桩体,呈现出一丝诱人的神秘。看到它,仿佛听到古代洛阳的骏马嘶鸣。
4 马寺马观祈丰年
拴马桩是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马有关的古建筑,除龙马负图寺外,在洛阳还有三处,即白马寺、辔(pèi)头观、五花寺塔。
“白马归何处?禅宫尚尔存。”这是明代洛阳进士沈应时的诗,讲的是东汉明帝时,西域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经至洛阳,明帝下诏建白马寺的故事。该寺以白马为名,是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古寺耸立,已历两千年。
“萧寺寻孤赏,凭栏对洛川。窗中三晋入,云外九峰悬。”这是清代洛宁进士张璇的诗,题目是《大观胜概》。诗中的“寺”,并非佛寺,而是指洛宁县城北山的“辔头观”,民间传说刘秀的马辔头遗于此,后人借此为名修建道观,观内供奉的是刘秀和马王爷。此道观规模宏大,观外九峰叠翠,自古为游览胜地,因此列入洛宁八景之一。
“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这是唐代元稹的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开头一句。连昌宫位宜阳三乡连昌河畔,为唐代著名行宫。建此行宫时,在宫内建了皇家寺院,用五花马驮经万卷,置于藏经楼中,因此命名此寺为“五花马寺”,简称五花寺。今寺中仅存的建筑是一座当时建的佛塔,塔为九级、八角形砖塔,高30米,底部周长31米。
上述寺院、道观、庙宇,每年春节都举行盛大的祈福法会。同时,举行盛大的庙会,人们载歌载舞,庆祝冬去春来,祈望人寿年丰、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