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早晨7点多,正在睡梦中的我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开门迎来的,是多年未见的堂弟磊。
“二姐,怕你回城,就一大早来了。姐是大记者,见多识广,帮我看看这个方案合适不?”磊说着,递过来一厚叠A4纸打印的密密麻麻的材料。
这是一份贵妃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计划书,从背景、资源、技术到销售,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看着眼前成熟而“陌生”的堂弟,真为他高兴。
堂弟是我大爷家的孙子,邓州市彭桥镇高营村人,比我小7岁,初中没毕业就南下广州打工。鞋厂的机械化流水线作业,让没见过世面的他感到新鲜。但日子久了,他发现与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市民相比,收入差距等都很大,他曾对我感慨自己是个“城市边缘人”。
“说我是农民,但没学过种地,连犁把都没有摸过;说我是市民,却没有城市户口,享受不到市民待遇。”在几年前的一次家庭聚餐中,一身城市青年时髦打扮的堂弟说。话语间,难掩他对自身尴尬身份的焦虑和对未来出路的迷惘。
后来,堂弟又换了几家公司,都不能满足他内心的梦想。
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农村经济得到复苏,家乡的小镇经济活跃起来,村子里有钱人都把家搬到了镇上,村里不少新生代农民工不再留恋大城市的繁华,而把目光锁定在回乡创业上。堂弟说,婚后的生活压力让他决定回乡创业。
堂弟从镇政府了解到当下正鼓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决定利用豫西南丘陵地带的地理优势,号召五六个想回乡致富的邻居一起养殖贵妃鸡,并打算在我家门前的小河滩上进行散养。为掌握技术,他还专门到深圳一家贵妃鸡农业合作社考察学习。
“贵妃鸡生长快,成活率高。我打算一期先散养500只,每只种鸡3元多,出栏后能卖50元,而且办合作社还有补贴。如果效益好,明年再加大投入力度,我想打造一个集秸秆生化处理、饲料加工、畜禽等养殖的生态产业链。”堂弟的宏大设想让我这个“门外汉”有些汗颜,但从他流露出的自信看,似乎一切已水到渠成。
本报记者 常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