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阎连科 庄学 摄 |
|
头发花白,衣着朴素,乡音未改,语气舒缓,眼神真诚,在浮躁喧嚣的当下,他保留着浑然天成的纯朴。6月19日,洛阳籍著名作家阎连科获卡夫卡文学奖后首次回乡,他依然澄明宁静,向人传递着一种超然尘世的豁达。
1 为回乡过年,放弃赴新加坡高薪讲学
“我是这块土地的儿子,要是没有这块土地,没有那个村庄,就没有我阎连科。我所有的作品,都与家乡不可分割。”在阎连科的作品中,故乡有意无意地被作为栖息的背景,很多人物有故乡人的影子。阎连科始终徜徉在乡野大地间,深情关照着乡土民间的生活。
故乡田湖,在阎连科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家乡,他一直保持着虔诚的赤子之心,在不同场合他不止一次地说:“没有那块土地,就没有我阎连科。”
采访中,他透露,从20岁应征入伍离开家乡至今36年来,有33个春节都是回嵩县老家过的。有一年,新加坡一所大学高薪聘请他去做3个月客座教授,但考虑到春节不能回家过年,他婉拒了邀请。
阎连科的作品乡土情结浓厚,身在北京的他一直关注家乡的点滴变化。无论多忙,他每年都要抽空回家乡两三次。谁家有困难,他都尽己所能提供帮助。“人生最忌讳的就是稍微有点名气,就在朋友、老乡面前显摆。”他说,“他更愿意回到家乡,什么都别说,踏踏实实做点事。”
2 “结婚30年,坚持下来不易”
今年,阎连科和妻子结婚满30年。谈起婚姻,他说“结婚30年,坚持下来不易”,言语之间流露出满满的幸福。他说,今年十一是他们结婚30年纪念日,如果他那时在北京,就在北京请朋友们坐坐,庆祝庆祝;如果要去外地,那就带上妻子一起去。
提起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阎连科的观点是:家长一定不要强制孩子做什么。人的价值观在变,不要用大人的价值观要求孩子,只要他们健康、快乐,生活得很好,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3 “文学这个行当,我爱它就够了”
谈到写作,阎连科显出作家特有的严肃、认真。2011年,他在《我的现实,我的主义》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神实主义”文学创作概念,并执着地探求一种“不存在”的真实,看不见的真实,被真实掩盖的真实。
被问到什么才是令他满意的小说时,阎连科说:“中国小说其实都有集体主义创作的影子在里面,一代一代相似的东西很多,这一点不如西方作家的作品。”
他认为,一个作家一定要有一个与众人不一样的文学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写出一本和别人都不一样的小说来,这几乎完不成,但完不成才想着去做。
用神实主义来描写底层人们的生活,用故事来关照社会,这是阎连科作品一贯坚持的。阎连科说,他在写作《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几部作品时,是他创作最好的时期,因为这几部作品有发展、有变化,而且跟同时期其他作家的作品也不一样;而《丁庄梦》《风雅颂》这几本书他不是很满意。
“文学这个行当,我爱它就够了,我能写成什么样,已经不重要了。”阎连科说。
阎连科透露,今年下半年他会再创作一部和已有作品有很大不同的作品,继续在“寓言”的世界里探索,尽量把神实主义写到极致。
采访结束,阎连科欣然为本报《读家》版题词:“读书是写作最好的门扉。”(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