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或烈日下,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散热机能发生障碍,致使热能积累所致的以高热、无汗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综合征。研究表明,当日气温最高大于31℃时,便有可能中暑。
1 啥叫中暑?有哪些症状?
中暑也叫热射病(中暑高热),是指人体受外界环境中热源的作用和体内热量不能通过正常生理性散热致使体内热蓄积引起的体温升高,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无汗、意识障碍。
中暑也表现为热痉挛(中暑痉挛),是指由于过度出汗、体内水盐过量损失,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水转移至细胞内,肌肉细胞过度稀释,发生水肿,使肌肉产生疼痛性痉挛。热痉挛多见于在高温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而有大量出汗的年轻人,年老者少见,炎热季节刚开始尚未热适应前。表现为严重的肌肉痉挛伴有肌肉收缩时疼痛,以四肢、咀嚼肌多见,痉挛肌肉呈对称性发作,时发时愈,但病人的体温正常。
中暑还可能表现为热衰竭(中暑衰竭),此为重症中暑,是高热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大量出汗,水盐丢失,血液浓缩,黏度增加,细胞呈高渗状态,水分进入细胞内,有效循环血量降低,机体为了代偿,促进散热,心排血量升高,心血管系统负荷增加,致使心功能或循环功能衰竭,脑短暂缺血,严重者可发生休克。这种类型的中暑常发生于老年人及未能热适应者。起病急,先有头晕、头痛、突然昏倒,平卧并离开高温作业场所即清醒,体温轻度升高,无中枢神经损伤。
一般情况下,先兆中暑的病人常常感到大量出汗、头晕、眼花、无力、恶心、心慌、气短、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障碍。体温常常小于37.5℃。在离开高温作业环境进入阴凉通风的环境时,短时即可恢复正常。
轻症中暑的病人除有先兆症状外,有的还表现为体温升高至38℃以上,皮肤灼热,面色潮红或面色苍白,呕吐,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通常休息后体温可在4小时内恢复正常。
一旦重症中暑,就需要急救并及时送往医院治疗了。
2 如何预防中暑
■躲避烈日:尤其应避免10时到16时这段时间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尤其是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
■遮光防护: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饮料。需要提醒的是,即便是身体强健的男士,也应做好上述防护措施,至少应该打一把遮阳伞。
■补充水分: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通常最佳饮水时间是晨起后、上午10时、下午3时至4时、晚上就寝前,分别饮1杯至2杯白开水或含盐饮料(2升至5升水,加盐20克)。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平时要注意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亦可补充水分。
■增加营养:营养膳食应是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A、B1、B2和C的。平时可多吃番茄汤、绿豆汤、豆浆、酸梅汤等。
■备防暑药: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如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无极丹等,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就可服用所带药品缓解病情。
■适时体检:提倡每年暑期来临前进行体检。凡发现有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病、持久性高血压、溃疡病、活动性肺结核、肺气肿、肝肾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重病后恢复期及体弱者,要增强防护意识,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3 中暑的现场急救
■搬移: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干爽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若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
■降温:患者头部可捂上冷毛巾,可用50%的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有条件的也可用降温毯给予降温。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当体温降至38℃以下时,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
■补水: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一些清凉饮料,在补充水分的同时,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
■促醒:病人若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苏醒。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
■转送: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医院诊治。搬运病人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在运送途中应尽可能地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