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1版:首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永不褪色的“登山精神”
一拖品牌价值86.37亿元 大阳品牌价值82.65亿元
我市下月将首次发布劳动关系和谐指数
《百姓问政》第二场昨直播
聚焦“让百姓更安居”
实干赢得民心 精神传递力量
我国建立和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4 年 6 月 27 日 星期    【打印】  
60多年来,曾与“红旗渠精神”齐名的“登山精神”在汝阳县传承发扬——
永不褪色的“登山精神”
本报记者 李迎博 孙小蕊 特约记者 袁喜宝 文/图
登山村村民的香菇种植棚
    核心提示

    汝阳县十八盘乡登山村,村如其名,连绵起伏的群山,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躲不开、绕不过的一道“必答题”。

    20世纪60年代,时任村党支部书记赵春兰带领群众向群山“宣战”,十年改土、八年治水、七年综合治理,初步改变了登山村的面貌,创造了曾与“红旗渠精神”齐名的“登山精神”。

    60多年时光过去,我们近日来到登山村采访发现,曾经辉煌的“登山精神”并未褪色,并且在传承中得到发扬光大。

    登山人过上好日子,忘不了老支书赵春兰

    走过弯弯曲曲的山路,群山环抱的登山村逐渐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山高坡度大,地在墙上挂,滴水贵如油,十种九不收,旱涝都成灾,要啥没有啥。”这曾经是登山村的真实写照。

    村民李东庆告诉我们,这个仅有700多口人的小山村,有31个自然村,大小28座山梁。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仅有的土地全部“挂”在陡峭的山上,跑水、跑土、跑肥,是典型的“三跑田”。村民“一天三顿糠菜粮,天当房子地当床,娃娃饿得哇哇叫,大人哭得受煎熬”。

    严酷的自然环境、重重的生活困难,像面前的大山一样,压在村党支部书记赵春兰的肩上:登山村的出路在哪里?

    当时恰逢全国“农业学大寨”,赵春兰带领党员和生产队队长到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去“取经”。

    考察回来后,赵春兰心里有了数:学大寨,修梯田!

    说干就干,他当即召集党员干部开会。“赵春兰瘦瘦高高的,说话算数,在群众当中有威信。群众一被他号召,每个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子劲儿。”时任村妇女主任梁素琴回忆道。

    大家的思想很快统一起来,赵春兰带领登山人向群山“宣战”:“宁愿苦干改山河,不甘苦熬度日月!”

    修梯田首先从试验田开始。1966年,第一段试验梯田修好了,登山人还未尝到丰收的滋味,第二年夏天的一场大雨就把梯田冲垮了。

    登山人没有灰心丧气,大家一起围着垮掉的梯田边修边研究,终于摸索出了 “弯、厚、拱、长、平”的登山梯田五字秘诀。

    试验成功后,登山村开始大规模修梯田。“早上四点半,大喇叭一响,大家就摸黑上工了,一直干到晚上10点,两头见星星。”梁素琴说,当时村里组成了以壮劳动力为主的专业队,一年四季不间断地干,农闲时全村人齐上阵,就连传统的春节也没有停过。

    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没有铁锤钢钎,没有雷管炸药……面对一穷二白的条件,登山人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一门心思修梯田!

    “老书记带领大家用了近10年时间,建成水平梯田550亩,把层层梯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粮食亩产由100多斤增加到八九百斤,基本解决了全村的温饱问题。”李东庆回忆时脸上浮现出自豪的笑容。

    解决了温饱问题,赵春兰又开始谋划村民致富工作。

    “那时候,压根儿就没有听说过哪个大队办工厂的,俺村的鞭炮厂、算盘厂都是全县独一个。”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占国动情地说,“赵春兰还克服困难,在大队建了缝纫组、卫生室、砖瓦厂。”

    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赵春兰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林业,建了集体林场,大量栽植桐树、杨树,还在荒山上、河边栽植桃、花椒、山楂、山萸肉、杜仲,把漫山遍野的野酸枣嫁接成大枣。这些,既增加了集体的收入,也让群众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由于积劳成疾,赵春兰于1981年2月28日病逝,年仅56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惦记的还是登山村的发展,对前去探病的村民说:“我死后一定要埋在家乡的土地上,我要看着登山人过上好日子。”

    登山群众脱贫致富,离不开党员干部带头干

    赵春兰虽然离去了,但是“登山精神”并未消失,并得以发扬光大。

    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登山群众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发展生产,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登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9年,登山村家家户户通上了电。2003年,“村村通”公路修到登山村党支部办公地点门口。2005年,整村推进的水泥路从赵春兰的家门前经过,登山展览馆正式落成开放。

    如今的登山村,再也不是旧模样。

    通过土地流转,登山村村民开辟荒山,种起了核桃、山楂、杜仲;

    响应全民创业的号召,登山村村民种植香菇,开始进军全国市场;

    可容纳260户1200余人的“山水福地”社区,让登山村散居深山的群众搬下山,住上了楼房;

    前坪水库建设蓄势待发,这项投资数十亿的水利工程将让十八盘乡彻底大变样……

    昨日,天气闷热,登山村村民李新平正在自己家的香菇种植棚里忙活着。

    2005年冬,登山村党委组织村民到南阳西峡学习香菇种植技术,并召开党员动员会,鼓励全村党员栽培香菇,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就在那一年,李新平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种植了4000多袋香菇,作为村里“尝鲜户”中的一户,第一年就挣了近万元。

    “现在一袋香菇纯利润能有六七块钱,我现在有1.1万袋的香菇,一年纯利润将近8万元。”李新平说。

    如今,登山村香菇种植大户已有20多家。村里还为这些种植户免费请来了技术指导员,让登山村有更多的香菇走上百姓的餐桌。

    现在的登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占国已经干了4任,在村里任职已是第21个年头。他告诉我们,登山村有8970亩的林地,从1997年开始全部进行了土地流转,如今,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留守的人在村里搞起了种植、养殖,去年全村205户村民人均收入达2300元,登山村再也不是以前的贫困落后村。

    20世纪70年代,从登山村走出了迄今为止汝阳县唯一的全国人大代表——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李维新。

    20世纪90年代,十八盘乡还出了远近闻名的典型——从事山区改土治水工作30多年、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的乡水利站站长铁峰。

    以赵春兰为代表的登山人所创立的“登山精神”,已成为汝阳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灯塔。在这一精神的传承中,登山村不仅获得“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河南省水利建设先进单位”的荣誉,还是全省、全市的扶贫开发先进村、先进党支部。

    “登山发展有优势。登山梯田是目前全国各地梯田里保存最完整的梯田之一,如同‘登山精神’一样,薪火相传,不曾间断。”王占国说。

    把群众的事当自家的事来办,“登山精神”世代相传

    在登山村的后山上有一座石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大字雄健有力。这是汝阳县委、县政府于1991年10月为赵春兰立的碑,立这块碑,是为了在全县弘扬赵春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开展,汝阳县继续传承发扬“登山精神”,书写新时期大力践行群众路线的新篇章。各级领导干部走进发展一线、基层一线、群众一线、企业一线,大力推行以“一线定向联系、一线广纳民意、一线解决问题、一线机制建立”为主要内容的“一线为民”工作法,进一步畅通群众表达诉求渠道,解决群众反映的现实问题,转变党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汝阳县检察院检察长助理程建宇,1984年罹患系统性红斑狼疮,30年来4次接到医院病危通知书,但她带病坚持工作,去年还开通了“建宇”服务热线,在病床上为群众提供义务法律咨询。2010年,她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全国模范检察官”荣誉称号,2011年上映的电影《火红的杜鹃花》,就是以她的事迹为原型拍摄的。

    汝阳县法院蔡店法庭庭长胡二波,在基层法庭干了整整18年。胡二波从开始独立办案到现在,共审结民事案件1100多起,全部当事人没有一人上诉,没有一人上访,很多原告和被告因为他的调解而成了亲密的朋友、和睦的邻里。

    汝阳县财政局开展“学习‘登山精神’,做乐于奉献的财政人”主题活动,真正把解决企业和群众的需要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

    王坪乡拆除政府大院的临街围墙,在原址建起休闲广场,并实施了一系列惠民实事,密切了党群关系。

    …………

    昔日面对登山贫穷落后的面貌和改变面貌后接踵而至的荣誉,赵春兰说了“五个不倒”:条件差难不倒,灾害多吓不倒,歪风邪气吹不倒,成绩大喜不倒,荣誉高夸不倒。这“五个不倒”,成为“登山精神”的内涵。

    今天,“登山精神”依然拥有“不倒”的生命力!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