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以国内部分综合性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当下的阅读量(包括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阅读内容、阅读心理,以及影响阅读的原因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真实反映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状
浅阅读盛行,兴趣至上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平均一个月(4周)的纸质阅读量约为1.47本,电子阅读量约为1.92本,二者相加一个月也仅仅读书3.39本。根据有关调查,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
从阅读题材的选择与阅读内容上看,大学生选择的课外读物主要集中在文学历史类(44.2%)、考试专业类(39.2%)和娱乐类(16.6%)。同类调查中:最喜欢阅读文学、经典名著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59.39%和42.62%;阅读新闻、娱乐等信息的比例明显高于浏览学习资料的比例为35.57%。这表明博览群书已然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流观念,读“精”不如读“博”,同时方便快捷的阅读方式对传统阅读构成威胁。
在大学生主要采取哪种方式进行阅读的调查中,快速通读是大学生的首选方式,占45%;而边读边做读书笔记或批注的只占33%;不做读书笔记或批注,甚至中途就放弃阅读的占22%。这样形成的阅读效果中能够全部记住阅读内容的同学只有8.05%,绝大多数同学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也把阅读当作了速溶品,来不及细细咀嚼就囫囵吞咽。
分析
校园成影响阅读的主因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有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
各类考证与过级占用大量时间。在我国,大学主要通过专业的设置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类考试来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很多本科院校要求学生必须拿到英语四级证书方可拿到学位证。因此各类考证与过级占用了学生大量时间。
校园阅读氛围较淡。有57.72%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校园的读书氛围一般,学生们都只是偶尔翻一翻书;有17.79%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整体阅读风气冷淡,大家都不喜欢读书;只有24.49%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阅读氛围浓厚,阅读现状良好。由此可见,大学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机构,俨然从“知识殿堂”摇身一变成为了“教育工厂”,这导致了部分学生虽然对阅读抱有兴趣,但由于读书的功效不能立竿见影,迫使他们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考高分、拿文凭以及未来社会地位的提升上,而由此导致的人文素质低下、价值观念淡漠等问题也就不足为奇。
此外,图书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缺乏引导,以及自身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让阅读更多地停留在想而不是做。
反思
社会缺乏阅读文化是病因
在对阅读危机的关注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是由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阅读精神的回归也不能单靠大学生的一己之力,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
除此之外,刚刚从基础教育体系中脱离的大学生,实际上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体制。因此,整个大学时代的许多学生仍处于为考试而学习、读书的模式当中,学生的阅读需求也因此只停留在考试辅导书、专业教材上。可以说,应试教育导致了教育领域的文化缺氧和阅读精神的缺乏。
有人说当代的大学校园里什么都不缺,有运动明星、歌唱天才、选美冠军……唯独缺少阅读的氛围。所以,我们对大学生阅读现状的探讨,也是为了找出问题症结,帮助大学生重树阅读信心,通过阅读文字打开通往心灵世界的另一道门户,改变他们对世界观望的方向,寻找其行动力的能量来源。
(据《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