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日,一份关于“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半数以上注册了微博,“微博控”即每天使用微博者占到25.15%。其使用微博的主要原因是:关注新闻热点,参与话题讨论,了解名人动态,发表个人观点。同时,微信平台已拥有3亿用户。通过微信朋友圈交流日常生活、共享心灵鸡汤、转发新闻信息的“微信控”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微博控”加“微信控”的手机阅读,已成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1 “获取便利”是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
一位“手机控”这样说:“早晨起床刷,上班得空刷,下班途中刷,回家继续刷——每天至少要3小时。”事实上,当下年轻人刷微博、玩微信,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凡有零散的时间,就习惯性地掏出手机。
在这位“手机控“看来,微信的朋友圈就像客厅。大家沟通生活、交流琐事、传播八卦,甚是有趣;而微博则像文化广场,可以看到许多“生活在别处”的人的生活态度、观念理念。一般看完一条微博用不到一分钟,这种随时随地的零碎阅读,无疑是最吸引年轻人之处。
据“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获取便利”是人们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其选择比例超过六成。45.4%的人因为“方便随时随地阅读”而选择数字化阅读方式,26.9%的人选择数字阅读是因为“方便信息检索”。这两者均显示了“数字阅读的便捷性”。其次,31.1%的国民因为“信息量大”而选择数字阅读,26.0%的人因为“收费少甚至不付费”而选择数字阅读。以手机“微博或博客”为主要阅读内容的手机使用群体在手机阅读接触者中的比例已超过两成。
某数字传媒公司总经理认为,大家喜欢使用微博、微信朋友圈,是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信息传递变得多元化。
2 “微阅读”给“深阅读”带来障碍
微博与微信朋友圈有不同的“读者”,他们的需求各异。
网友Judy发布了一篇名为《我的微博整理记》的文章,其中提到微博的益处:“通过微博的信息,可以追踪到很多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资源;缺失的学术文献收集,也可在微博上得以实现。”对于不少“读者”而言,微博像是资料库,能随时阅读信息。
还有一些人表示,微信中看到的阅读内容,基本上都是自己不感兴趣的顺口溜或者祈福文字、养生信息。
微博、微信朋友圈带来阅读便利的同时,也有让人诟病之处。“对微博与微信朋友圈的信息不能完全相信,对于我感兴趣的新闻,我会再通过其他途径核实其真实性。”信奉纸质阅读的传统人士表示,“微阅读”其实给“深阅读”带来了障碍。
因此,有人认为,这正是当前“微阅读”的副作用之一。
3 “微”化导致阅读惰性
“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42.11%的人认为阅读过于“微”化,会让大家形成阅读惰性。
一位大学生感受到“微”化的影响:“在微博出现之前我写了至少6年的博客,现在不写了。”如今,她对大小事情的掌握全靠微博。相反,读书变成一件“难得而优雅的事”。
有些“手机控”则认为,“微阅读”的弊端在于:有些内容虽然有用,但是都是片段化的。“让我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看过就是懂了。其实这种信息的轻率传播,没有经过沉淀、反思、消化,没有实践和学习,只是给了自己一个虚幻的阅读假象。”
Judy认为这种惰性不可避免地侵蚀自己:“有时睡前拿起一本书翻不了两页,就忍不住拿起手机。因为,看140个字总比看一页纸要轻松得多。况且,读书的时候,看到有价值的内容还要做笔记。而在手机上‘微阅读’,只要点击‘收藏’就完成了。”
“微阅读”究竟是否改变了大家对纸质出版物的阅读习惯,多数人的回答是否定的。有人表示,“这是我读书的捷径,但决不会替代读书”。
“手机上的‘微阅读’生活对我来说就是散碎消闲,最多拿着背背《唐诗三百首》。真正地读书还是要读纸质书。因为手机上的内容有限,错讹多,读来让人有种碎片化之感。”业内人士说。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