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战政和孩子们一起演奏 |
|
核心提示
昨日上午,11岁的周富康抓起唢呐,往胳肢窝一夹,一口气跑到周战政家中。还没进屋,他就把唢呐哨片塞进嘴里吹了起来……
周富康是汝阳县柏树乡华沟村的一名留守儿童。去年8月,村里的周战政办了一件让全村父老都没想到的事——免费教孩子们学乐器。
1 “眼看着娃子们‘放了羊’,我心里不得劲”
58岁的周战政是华沟村人,目前在汝阳县文联工作,擅长乐器演奏。
华沟村有2000多人,大部分年轻人都打工走了,撇下一群像周富康这样的留守儿童。
“光屁股下河摸鱼的,爬树上掏鸟窝儿的,甚至还有翻墙到邻居家撬柜子的,唉……”周战政把眉头皱成一疙瘩:“爹娘不在家,爷爷奶奶管不了,眼看着娃子们‘放了羊’,我心里不得劲。”他掰着指头数了数,村里9岁至12岁的留守儿童有50多个,有的已经成了问题儿童。
去年6月的一天,村里一个男孩下河游泳遇险,姐姐下水去救,结果俩人都没上来。这个家,头上的天塌了。
“如果能把娃子们聚成堆儿,找点让他们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不疯跑了。”周战政说,他想到了自己的特长,“乐器演奏或许可以吸引他们”。
当年8月,周战政做出决定——在家免费教留守儿童演奏乐器。
2 “娃子们是我用架子鼓‘敲’来的”
周战政从小喜爱音乐,9岁时,他曾偷偷把爷爷的一把竹雨伞把儿锯断,制成了笛子吹。
“兴趣很重要,娃子们是我用架子鼓‘敲’来的。”周战政说,他并没有将免费教乐器的事广而告之,而是想办法吸引孩子们主动来学。
一天,周战政把架子鼓搬到院子里,敞开院门,敲。这一敲,孩子们来了一群,探着脑袋往里瞧,嘻嘻笑着,但就是没人进院。周战政一边把鼓敲得更响,一边“摇头晃脑”。
第一个被“敲”进院子的,是12岁的华帅东。他问周战政:“你咋敲得恁帅哩,教我中不中?”“你想学,我就教,咋不中呢!”华帅东成了周战政的第一个“徒弟”。
弹电子琴,吹葫芦丝,拉二胡……此后的几天,周战政不断变着花样吸引孩子们。头一个月,就有8个孩子来到他家要学艺。
3 “文艺应该服务群众,死了也带不进坟墓”
这是一个小院落,靠南的房间最大,也不过十来平方米。屋子很简陋,摆着的各种乐器却透出一股子热闹劲儿。周战政把这里叫作“留守儿童俱乐部”。
一传十,十传百,周战政家里的孩子逐渐多起来。
没有黑板,周战政就在墙上书写乐理知识,写满了,用抹布一擦,再写。今年5月,他花2000多元买了一块黑板、5台电风扇、30个凳子和其他教学用具。前不久,他又把房子翻修了一下,腾出3个房间,给孩子们当教室。
周战政说,农村文化活动少,更缺文艺人才,他搞了一辈子文艺,“现在找到了真正的‘战场’”。
周战政工资不高,把钱花到孩子们身上,他觉得很有意义。“文艺应该服务群众,死了也带不进坟墓。教娃子们学学,或许他们将来用得上。”他说。
4 “学音乐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学做人”
聪聪(化名)12岁,曾干过“翻墙撬柜子”的事,在村里论捣蛋,得数他。如今,聪聪“改邪归正”了,“留守儿童俱乐部”里论吹笙,得数他。
“学音乐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学做人。”周战政说,他没想过让这些孩子将来成为音乐家,“音乐可以陶冶情操,能影响孩子一生”。
周战政曾在部队服役12年,教孩子们乐器演奏时,他融入了“硬骨头”作风。“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要勇往直前,决不退缩。”孩子们要来学乐器,必须宣誓;《学习雷锋好榜样》是必修课程;任何时候都不能说脏话,大家相互监督……
采访结束,十多个孩子站在大门口排成一队。采访车一走,他们异口同声喊:“再见!”司机王师傅说:“娃子们的父母看到这情形,咋能不高兴?”
本报首席记者 李三旺
特约通讯员 康红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