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0版:读 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重读大师 重温经典
6 姐弟联袂挺嬴稷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4 年 11 月 25 日 星期    【打印】  
重读大师 重温经典
——纪念巴金110周年诞辰

    11月25日是文学巨匠巴金110周年诞辰纪念日。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曾被巴金影响过的人们会以各自的方式怀念着这位伟大的作家。在种种纪念形式中,重温巴金经典作品,也许是亲近他最直接的方式。

 

    亲近大师

    大部头作品多

    善于娓娓道来

    巴金(1904年11月25至2005年10月17日),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新时期之后历任多届作协主席,可谓德高望重。其作品感情丰沛,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

    巴金1920年进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文化活动,编辑《呐喊》。创作了《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黑暗现实的批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新中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此后,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等。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他善于在娓娓道来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20多个笔名

    独爱“巴金”

    巴金本名李尧棠,号芾甘。据统计,巴金一生使用过不下20个笔名,“巴金”是最常用的,看来老人家对此名确实是情有独钟。那么这个笔名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巴金”笔名的由来,至今国内外研究者众说纷纭,许多人猜测这两个字来自于巴恩波和克鲁泡特金。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写给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这样解释:“1928年8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同住了一段不长的时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笔名。”

    复旦大学教授、巴金研究专家陈思和曾说过:“这个社会正在逐渐走向开放,人人都有权利追求事业成功、财富增长、名利双收……但唯独巴金,还在一字一句地写他的忏悔录。他沉浸在噩梦般的恐怖之中,把自己作为箭垛,一鞭一条血痕地解剖自己、指责自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20年前的民族劫难。这种对世人的爱心与对自己的苛刻情绪近似宗教信仰,可是在所谓‘后现代型’的社会里,却变得那么不合时宜。人们在仪式上保持了对老人的尊重,但他的警告却被视为一种杞人之忧。”

    早在巴金百年诞辰时,著名文学评论家、巴金研究者陈丹晨也曾表示:“现在的年轻人不太爱看巴老的作品了,但这个社会多需要巴金式的爱和人性啊!”

    (据《长春晚报》)

    重温经典

    《灭亡》

    思念用笔来宣泄

    写作背景:1923年,巴金从家庭出走,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之后的1927年1月,巴金登上了远赴巴黎的航船,那一年,他23岁。那时的巴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感情无法宣泄,无处倾吐。他开始用笔宣泄他的爱与恨、悲哀与欢乐、受苦与同情、希望和挣扎。于是,便有了《灭亡》。

    内容简介:1925年的上海,残酷的社会现实使杜大心对整个世界充满憎恶,他是一个患有严重肺结核的革命青年,他遇到“爱的天使”李静淑,一个信仰博爱主义的女孩,并渐渐爱上了她。但他很快在强烈的自责心理下投入工会繁忙的工作中,想以工作来压抑情感。信服他主张的纱厂工人张为群因为运送传单等物被捕遇害,杜大心无法摆脱良心上的谴责,决心牺牲生命进行暗杀。杜大心的暗杀并未成功,对方只受了点轻伤,而杜大心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爱情的三部曲》

    青春因“爱情”而倾诉

    写作背景:1928年的冬天,巴金回到上海。在那里,他完成了他的《爱情的三部曲》。尽管巴金也承认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恋爱”小说,但他仍然“勉强把恋爱作为小说的主题”,因为他想用恋爱来表现人的性格。

    《雾》

    内容简介:周如水在旅馆巧遇从前仰慕过的、美丽温柔的女子张若兰,周如水在家乡有个没有爱情的丑妻,因此他没有勇气表白。他的朋友来看他,一个是叛离了温暖富裕家庭的陈真,另一个是有着幸福家庭生活的吴仁民。陈真告诉张若兰真相,鼓励她主动向周表白。但周如水此时接到父亲来信,说母病想见他,并要求他回去当官,软弱的周如水拒绝了张若兰的爱情,但也没有勇气回家。一年后,周如水又回到这个旅馆,此时才接到家信得知妻子早于两年前病逝,但此时张若兰也早已离去。

    《雨》

    内容简介:两年后的上海,吴仁民的妻子已经病死,陈真被汽车撞死。张若兰已经嫁给一个大学教授,周如水又爱上了李佩珠。吴仁民对周冷嘲热讽,但自己很快也坠入情网,恋上他从前帮助过的女学生熊智君。但吴仁民很快发现熊智君的好友就是自己从前的恋人玉雯,玉雯因为爱慕荣华而抛弃过他,现在又因为孤独想与他重续旧好,吴仁民痛苦地拒绝了玉雯。李佩珠决心做一个革命女性,拒绝爱情,周如水在绝望中投水自杀。吴仁民也得到玉雯自杀的消息,熊智君为了保护他抱病嫁给了玉雯的丈夫——一个军阀,并留信鼓励他追求事业。吴仁民在悲愤中振作了起来。

    《电》

    内容简介:三年后的福建,李佩珠和她的朋友们在这里组成一个革命团体。吴仁民来到这里,此时他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革命者,与李佩珠产生了爱情。但很快,革命事业遭到沉重打击,不断有成员被捕被杀,他们中的一员无法忍受失去同志的悲愤,走上了暗杀的道路,但暗杀没有成功,自己却遇难。佩珠父亲在上海突然失踪,她委托吴仁民回上海寻找,自己留下来继续着朋友未完成的事业……

    《激流三部曲》

    青春因“激流”而奋争

    写作背景:巴金1951年在《家》的《后记》最后一行写道: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的确,正是这种不息的源泉,鼓舞着巴金也鼓舞着《家》《春》《秋》里面所有的青年人。叛逆、出走、不屈、抗争等要素始终和这些主人公们不分离。

    《家》

    内容简介: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大家庭的统治者,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与梅表妹相爱,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梅出嫁后不久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不久在忧郁中病逝。觉新的弟弟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着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高老太爷在多重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临产的珏被赶到郊外,珏难产而死。觉新支持觉慧离家。

    《春》

    内容简介:觉新的爱子不幸病逝,他对生活更加没有信心。觉民与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鼓励弟妹走出家庭。高家三房的淑英被父亲克明许给冯家,她想效仿鸣凤去死,觉民与琴决心帮助她脱离家庭,觉新的表妹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却被父亲许配给荒淫的陈家。去上海找觉慧。蕙完婚后过着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死去。蕙的死刺激了觉新,他开始支持觉民等人的计划。最终,淑英被护送到了上海。

    《秋》

    内容简介: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她的丈夫忙着续弦。在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立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17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忙着给他娶了冯家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枚婚后不久就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把她许配给觉新。高公馆卖掉了,高家四分五裂,觉新在给觉慧与淑英的信中,他写到各房的情况:四房五房继续过着荒诞的生活,几个堂弟依然顽劣成性;他自己娶了翠环并将她当妻子看待;而觉民与琴,也按他们的意愿举行了新式婚礼并即将出外工作。 (据新华网)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