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8日下午召开的2015年全市产业集聚区暨重大项目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今年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要着力推进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力争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5%,同时要着眼挺得住、挺过去,打好阻击战、攻坚战,坚决遏制经济下行势头,努力实现上半年时间任务双过半。
【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
客观看成果:去年,全市17家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0亿元
近年,产业集聚区和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已经成为我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支撑带动作用持续增强。2014年,我市17家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0亿元,同比增长26.9%,高于全市投资增速8.6个百分点。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40个,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881亿元,占全市的62%,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达到13家。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入选全省十强产业集聚区,并与涧西产业集聚区一起晋升为二星级产业集聚区,孟津华阳产业集聚区入选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并晋升为一星级产业集聚区,孟津空港专业园区升级为省级产业集聚区。
◆创新载体建设成效显著。2014年,17家产业集聚区新增市级以上研发平台78个、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4个,研发平台数占全市的88.7%。
◆“两区”建设扎实推进。今年第一季度,全市16个服务业“两区”完成投资48.7亿元,在建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2.8亿元。其中,西工区、新安县特色商务区分别入选全省十强、十快特色商业区。
会议透露,今年第一季度,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74.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5.2%。亚洲最大、最先进的中信重工电液智能控制产业基地全面投产,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一基地两园区”、正威有色科技城等一批项目加快实施,大智实业8000吨钨钼高科技项目、东环线燃气管道工程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中石化1800万吨炼油扩能改造“一主四辅”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前坪水库项目可研报告已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与此同时,我市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中也存在新开工项目少而小、拉动能力减弱,产业集聚区规模小、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区投入产出低、发展速度不快,支撑带动能力较弱、集群效应不明显,“两区”规模相对较小、载体作用发挥不够,体制机制不顺、发展活力不强等突出问题。
全力促转型:强化产业集聚区产业链接和互补配套,解决同质化竞争问题
会议提出,今年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要着力推进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力争今年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5%。
◆重大项目建设,上半年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80个
今年,我市将继续重点推进400个重大项目建设,确保上半年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80个,争取上半年完成投资450亿元以上。加快惠普软件人才与实训基地、白云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形成更多的有效投资;大力推进725所特种装备产业基地、智能电气产业园等一批结构调整项目;督促中电华软照明产业基地、中信重工新能源装备产业化三期等项目第二季度开工建设。
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力争将华润首阳山电厂2×66万千瓦机组、神华国华2×100万千瓦机组列入省“十三五”规划,万基控股2×60万千瓦机组环评6月底前获环保部批复,前坪水库可研报告7月底前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
◆做强主导产业,每家产业集聚区打造一个超百亿产业集群
今年,我市将大力加快产业集聚区特色发展步伐。各县(市)区都将按照各自特色定位,对集聚区主导产业进行再梳理、再论证,明确产业链图谱,强化链式招商,力争每家产业集聚区在两三年内形成一个超百亿的特色产业集群。同时,市发展改革委也将对全市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定位作进一步优化和明确,强化集聚区之间的产业链接和互补配套,解决同质化竞争问题。
各县(市)区将根据本地资源现状,“一县一业”选好主导产业。按照“整机+配套”“成品+原材料”等模式,“一群一策”明确功能定位,强化链式引进、链式整合和横向联合,形成“雁阵”效应,实现链式集聚、集群发展。
在“两区”建设上,市发展改革委将加快调整全市“两区”规划,争取上半年完成方案编制并上报省发展改革委批复。各地将突出完善商务中心区生产性服务功能和特色商业区生活性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发展创意、金融、医疗、教育等产业,加快培育一批“两区”服务业集群。
◆强化创新驱动,优先支持集聚区内龙头企业进入自主创新重点企业试点范围
我市将大力支持集聚区企业与优势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载体建设,优先支持集聚区内龙头企业进入国家、省自主创新重点企业试点范围。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我市将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主导产业结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境内外电子商务,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步伐,推动集聚区制造业向研发、设计、物流、营销和系统集成方面延伸。
◆创新管理体制,推进产业集聚区与乡镇行政区域管理套合
今年我市将在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建设上实现突破。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与乡镇行政区域管理套合的指导意见》要求,今年第二季度将抓紧制订我市的实施方案,全面启动此项工作,力争今年第三季度基本完成区、镇管理机构套合工作,人员编制调整配备到位。
此外,今年市发改、规划、国土等部门将进一步研究巩固“三规合一”成果,做好与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衔接工作,早日实现“五规合一”。同时,我市还将建立闲置和低效工业用地退出机制,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当前经济运行工作】
预计第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
会议透露,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低迷的宏观经济形势,我市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态势,预计第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开放招商成效明显。今年以来,全市签订招商引资合同90个,投资总额927.5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0个,投资总额744亿元。第一季度,全市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170亿元,同比增长11.7%;实际利用外资3.74亿美元,增长26.2%。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第一季度,全市完成融资133.1亿元,其中新增贷款88.1亿元。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全市通过资本市场融资45亿元。有13家企业在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旅游业实现开门红。第一季度,全市共接待游客10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9%和16.5%。其中入境游16.8万人次,创汇4677万美元,分别增长20.6%和20.7%。第33届牡丹文化节盛况空前,4月1日至16日,来洛游客达760.6万人次,同比增长9.5%。
◆洛深合作不断深化。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洛阳运营中心、洛阳红土基金增资等10个洛深合作项目集中签约,华大基因河南(洛阳)农业创新中心挂牌成立。
◆重点工作成效显著。“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扎实推进,驻洛央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稳步开展,我市入选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综合试点城市。
与此同时,受宏观形势和自身产业结构影响,我市经济仍未摆脱下行趋势,工业生产低位运行,重点企业支撑乏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财政收入持续下滑,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
着眼挺得住、挺过去,努力实现上半年时间任务双过半
会议要求,着眼挺得住、挺过去,打好阻击战、攻坚战,坚决遏制经济下行势头,努力实现上半年时间任务双过半。
——因企制宜“一对一”解难题。我市将坚持月度经济部门和重点企业座谈会、经济形势分析会等制度,认真分析企业瓶颈因素,因企制宜做好“一对一”帮扶工作。其中,针对中石化洛阳分公司原油加工量问题,将继续加大与中石化总部的沟通力度,尽可能争取原油加工计划;对万基控股、伊电集团等企业因市场原因造成的产值下降问题,要积极引导企业开拓市场,关注企业资金运行,帮助其实现稳定生产。
——帮扶重点企业脱困提升。市发展改革委将制订《帮扶重点企业脱困提升工作方案》,会同市企业服务办,对产值下滑、给全市经济造成较大影响的企业,逐个上门服务,确保困难企业不停产,争取优势企业形成新的增长点。此外,针对市场需求不足问题,市发改、工信等部门要帮助生产企业与项目业主进行产销对接,精心组织洽谈会、订货会、企企对接会,帮助企业制订产品促销方案,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加强银企对接,紧盯第一季度银企洽谈会签约的379亿元贷款合同,逐一跟踪落实;进一步充实倒贷资金池,协调金融机构对暂时出现资金困难、前景较好的企业进行帮扶,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发挥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作用,加大对企业中长期贷款和可循环使用的短期贷款的支持力度,探索网络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等新模式。
——推进公私合营运作模式。我市将筛选一批具有稳定收益和社会效益的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类项目,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深化开放招商,拓展洛深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开放招商“一举求多效”的作用愈加重要。做好开放招商工作,我市将从五个方面着手。
——精准化产业招商更给力。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围绕十大重点产业,深化专业招商、精准招商,努力引进一批上下游企业和龙头企业、关联产业和基地型项目。重点推进与方正集团、德稻集团等优势企业的合作项目。
——大员化招商步入常态。各县(市)区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确保一名党政主要领导长期在外招商。
——精细化服务项目促落地。对已签约的重大项目,各级商务部门都将逐一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推进时间节点,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跟踪、有人服务,促进意向协议转化为合同、合同项目早日开工。
——洛深合作要再深化。市发改、工信、科技、金融等部门将抓好洛深合作本月13日集中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和后续推进工作,进一步拓展洛深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重点推进与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华强集团等重点企业、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寻求更多合作机会。
——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要从以往的拼政策、拼资源向拼服务、拼环境转变,确保项目在洽谈签约、手续办理、落地开工等各个环节畅通无阻,以高效便捷、热情周到的服务打造洛阳开放招商的“金字招牌”。 本报记者 李东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