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洛阳·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5年8月22日 星期

39万亩旱地“腾笼换鸟”
本报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金松灿

39万亩。这是我市今年压缩的旱地玉米种植规模。随着传统农业“腾笼换鸟”,我市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风帆正劲。

丰收时节将至,洛宁县小界乡李铁虎改种的旱作谷子长势喜人;嵩县大坪乡冯保成种植的油葵颗粒饱满;孟津县常袋镇幸福农场流转土地发展林果业和生态游,引来大量游人……

如今,“保粮食、调结构、强科技、引项目、重特色、提效益”成为我市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鲜明特征。

保粮食 夯基础

粮是“压舱石”,是百业之基。今年我市夏粮喜获丰收,平均亩产332.6公斤,同比增长18%,总产12.24亿公斤,同比增长17.2%,亩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为再夺全年粮食丰收夯实基础。这也充分证明,我们通过建设高标准粮田,抓粮食生产的一系列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以秋补夏担惊受怕,夏粮丰收全年主动。从农情最新调度情况看,我市秋作物长势良好,全市农业战线将全力做好后期管理工作,确保丰产丰收。

调结构 提效益

保粮食就是保安全,提效益才能富口袋。近年,旱地玉米连年遇旱减产的事实,正倒逼我们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步伐。

腾出的地,种什么?市种子管理站站长金松灿表示,近年,我市集中组织对谷子、高粱、花生、油葵、红薯、中药材等耐旱作物新品种进行实验性种植,并从中遴选适宜气候特征、产量高、效益好的作物进行推广。同时,各地还因地制宜发展核桃、皂荚、水果等经济林木,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转方式 引项目

传统农业向特色高效农业转型,不是“种什么”这样简单,关键在于通过转方式,实现对农业科技、生产模式、经营理念的科学选择和有效运用。而这种选择和运用又是基于我市自然、文化、市场、技术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的结果。

当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也可以变得“高大上”。今年,在洛深合作背景下,深圳华大基因洛阳农业创新中心成立,向社会发布的首批牡丹基因研究成果获得5项世界第一。

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农业领域开放招商的带动,协鑫、森禾、亿阳等一批龙头企业开始涉足我市农业领域,农业产业化、休闲农业、农业科研等项目遍地开花。今年以来,我市现代农业招商签约项目达93个,总投资144亿元,截至7月底,73个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2.9亿元。

促改革 添动力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是激发农业和农村活力的关键。

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必须破解“明天谁来种地”的重大问题。为此,我市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全市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12家、合作社3331家、家庭农场329家,累计带动农户72万户,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成为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今年,我市还全面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年年底前,将基本完成该项工作,给农民“确实权、颁铁证”。“确权后,农民的心就踏实了。”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农民不仅可以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融资,而且在外出务工时,也可以放心地进行土地流转。这将为特色高效农业实现规模经营注入强大动力。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