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洛阳·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5年9月1日 星期

活化文化遗产 讲好洛阳故事
社会各界热议《洛阳:以“文”和天下》之三

大遗址数量多、规模大、时间跨度长,世界罕见;出土文物珍品荟萃,占全省文物总量的1/3;民办博物馆总数34家,与国有博物馆互为补充,“博物馆之都”正在形成……如何活化我市文物遗产,讲好洛阳故事,让“千年帝都”有说头、有看头?昨日,社会各界人士围绕此话题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保护利用,让大遗址可触可感

去年4月19日,投入2.5亿元,集人文、生态、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扬州宋夹城遗址公园开放后,成为扬州市民和外地游客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无独有偶,集遗址保护、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现已成为洛阳的城市“绿肺”和市民休闲怡情之地。

这两个案例,可以成为大遗址活化的生动案例。

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韩都宜阳故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邙山陵墓群……恐怕没有一个城市能像洛阳这样拥有如此多的大遗址。但因饱经战乱,历史上的洛阳城几建几毁,文物遗存观赏性差,缺乏吸引力,普通群众对大遗址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不高。

2005年以来,我市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积极谋划建设国家遗址公园,已建成的隋唐洛阳城定鼎门、明堂、天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让原本躺在黄土下的辉煌,正以“新旅游景点”的姿态吸引着中外游客;汉魏故城、偃师商城遗址公园和邙山帝陵遗址公园建设正积极推进;隋唐洛阳城应天门、九洲池遗址和二里头保护展示工程正加紧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认为,洛阳应切实保护好文化遗产的本体,积极探索上古都邑遗址的展示方式,可以以二里头遗址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契机,全面展示“最早的中国”的风采,彰显洛阳在中原王朝文明肇始期的重要历史地位。

“在大遗址保护中,应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与利用紧密结合,充分挖掘遗址的文化内涵,增强可读性、观赏性,创新保护展示方式,将大遗址保护同旧城改造、旅游发展、文化产业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提升遗址对普通群众的吸引力。”洛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教授薛妙勤建议。

有效展示,让馆藏文物走出“深闺”

“不用跑洛阳,家门口看宝贝!‘唐风华韵’洛阳唐代文物特展来了!”今年6月初,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特展走进杭州市运河谷仓博物馆,三彩文官俑、镏金铜熏炉、波斯银币、三彩黄釉马等洛阳出土的珍品文物一经亮相,让杭州市民大开眼界。

作为全国文物大市,我市目前馆藏文物40万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认为,我们不能把大量的出土文物锁在库房内,应该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充分展示文物本身的魅力和价值。对考古发掘成果的适时、有效展示和利用,不失为盘活库存文物、发挥文物为社会服务功能、提高洛阳知名度的一种途径。

长期在博物馆一线工作的洛阳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胡寅建议,博物馆可举办各类互动体验式活动,让公众在了解文物背景的同时,动手参与古代器物的制作,加深对文物的了解;加强馆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促进兄弟单位间开展文物交流展览活动,让洛阳文物走向全国,让更多人了解河洛文明。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桓占伟说:“洛阳文化究竟是什么?我认为精神内核需要提炼。如何让文物说话,讲好洛阳故事,挖掘洛阳精神与当今国家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的东西,值得思考。”

项目带动,让洛阳故事讲出精彩

“比起西安和开封,我们缺乏龙头文化项目的引领带动。开封几年前曾组队来洛阳学习,但遗憾的是,我们还没发展起来,人家已经小有成绩了。”市社科联主席刘红旗说。

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刘保亮建议,要加紧实施大文化项目,让洛阳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通过“文化活化”之路,以多姿多彩的文化景观来讲述洛阳故事。

文史学者、《洛阳晚报》首席记者孙钦良说,洛阳的“宝贝”太多,赤橙黄绿青蓝紫,“线头”太多,织不成一件完整的“毛衣”。我们要一次拉一个或者两个线头,彻底织成一件。目前,洛阳应主打隋唐文化牌,伊阙、定鼎门、天街、天津桥、天枢、端门、应天门、天堂、明堂整个中轴线形象出来了,隋唐洛阳城的纵向主干就有了。

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青年教师张锦华建议,文化“活化”的关键,要在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上下功夫,以“文化”为主线,以“历史”为脉络,整合洛阳不同时期的文化遗迹,突出洛阳文化特色。 本报记者 常书香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