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故宫为此陆续推出一系列重要展览。而自8日起在故宫武英殿和延禧宫举行的“石渠宝笈特展”,将在11月8日前分两期展出故宫书画藏品近300件,其规格之高、藏品之精,在故宫博物院乃至全国博物馆中都难得一见。
1 展品珍贵破常规
“这个展览实际上就是给皇帝晒家底的!”故宫博物院书画研究部主任曾君在介绍“石渠宝笈特展”时这样概括。
“石渠”一名,典出《汉书》。西汉皇家藏书之处称“石渠阁”,在长安未央宫北。清宫书画著录分三次编撰,分别在乾隆九年、乾隆五十八年和嘉庆二十一年,因此成书分为《石渠宝笈》“初编”“续编”和“三编”。《石渠宝笈》共著录了历代书画藏品万余件,是书画著录史上的集大成者。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作为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的重要活动,此次特展是故宫博物院书画部数十位专家耗费数年整理研究的结果。故宫博物院目前统计出来的石渠著录,包括书法228件、绘画1001件,共计1229件,其中宫内旧藏899件,新中国成立以后回归藏品330件。
据介绍,鉴于展品的珍贵,此次展览在武英殿东西配殿和延禧宫展场加装恒温恒湿设备、展柜,24小时供电,专人24小时值守;同时控制展厅内参观的观众不超过200人,以保持良好的文物展品保护环境和观众参观环境。
2 镇馆之宝齐亮相
在武英殿主展区,展出的82件(套)书画藏品,几乎都是经典传世之作。展览还特别精选了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朝皇帝的书法、绘画作品,首次集体呈现于观众面前。值得注意的是,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朝宸翰集体亮相,实属首次。
作为公众熟悉度最高的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谓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此次展出备受关注。特别是此次这一幅全长528厘米的书画作品全卷铺开陈列,亦属难得一见。10年前,为了庆祝故宫博物院80岁生日,这幅作品曾经展出,之后只分别在中国香港和日本展出,但都未曾全卷铺开。因此,为保证这些珍贵书画作品健康稳定,故宫博物院决定在两个月的展期中间设置一个更换展品的环节,即10月12日将更换部分书画展品,因此一些重要的书画藏品实际展期只有1个月。
3 名画背后故事多
在武英殿西配殿,展览主题为“重回石渠”,讲述的是诸多书画珍品如何流散出宫,又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重新辗转回到故宫,并得到修复和保护的。如北宋范仲淹的《道服赞卷》(局部),乾隆时将此卷收入内府,倍加珍赏,民国时流散出宫,张伯驹从北京琉璃厂购得,1956年无偿捐赠给国家,重回故宫。而唐代韩滉的《五牛图》,不仅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更是目前存世最早画在纸上的绘画作品。20世纪50年代,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从香港回购,《五牛图》回故宫时已经破烂不堪,20世纪70年代得以修复。
4 皇帝也有打眼时
《石渠宝笈》虽为皇家收藏,但也不乏伪讹之作。武英殿东配殿特辟“考订辨伪”展厅,通过真作与仿作对比,说明这些作品的时代和作者归属。如曾被乾隆欣赏的明代王宠的《临帖册》,后经专家认定为仿作,实际应为经常仿王宠作品的人所作。此次展览,真品也同时展出。
此外,与武英殿展区“典藏篇”相呼应的是,延禧宫设《石渠宝笈》“编纂篇”,整合以往研究成果,通过文物展现清内府书画来源,《石渠宝笈》的编纂体例、版本与钤印及收藏地点,使观众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和研究《石渠宝笈》及其著录的书画精品。 (据《新民晚报》)
相关链接
珍品多 规格高
此次展出的文物规格之高、一级品之多,在故宫博物院乃至博物馆界都极为难得。如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东晋王珣的《伯远帖》等,皆为传世书画经典中之经典。这些重量级的展品,都在武英殿展出。
特展的开场作便是王珣的《伯远帖》。200多年前,它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三件堪称绝世珍品的书法作品,被乾隆珍藏在独自赏玩书画的私人空间里,而那间不足6平方米的小屋也因此被他改名为“三希堂”。
“三希堂”的三件珍宝,有两件历经坎坷终回故宫。而当年溥仪出宫时仍留在宫中的《快雪时晴帖》,现存放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外,赵佶的《听琴图》是画院人物画的精品,冯承素的摹本《兰亭序》也被认为是《兰亭序》的最好摹本。 (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