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全面推进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建设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5年9月17日 星期

供销社:“服务农民” 再发力
——全市供销社深化改革一线调查

核心提示

在农村,很多人对供销社有着深刻的记忆。在计划经济年代,物资相对匮乏,供销社人上山下乡,走村串户,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在农村商品流通领域一枝独秀。

后来,市场经济大潮汹涌,现代流通的触角延伸到广袤乡村,冲击并改变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流通格局。不少基层供销社由于体制机制因素制约,经营不善,渐渐淡出人们视线。

危机面前,因势而变。今年3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要求供销社始终把服务“三农”作为立身之本,打造与农民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始终做到为农、务农、姓农。

从农资直供到土地托管、从优化流通体系到发展农村电商、从合作社示范带动到科技培训……近年,洛阳市供销社以“改造自我、服务农民”为主旨,深化改革,重新扛起新时期为农服务的大旗。在农民眼中,曾经亲切的供销社又“回来”了。

1土地托管:

供销社“为农民打工”

秋收临近,一季的风调雨顺,让待收的玉米颗粒饱满。此时,新安县正村镇古村的聂向阳却出了远门,打工挣钱。

“俺家的4亩地都托管给了供销社,种、管、收统统不用自己出力。”聂向阳是一个熟练的桩基工,每天工钱不下300元。以往,每到农忙时节,庄稼就成了烫手山芋,他和很多外出务工农民一样面临“打工顾不上种地、种地耽误打工挣钱”的两难困境。

如何实现打工种地两不误?2013年起,市供销社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建立土地托管试点,“为农民打工,帮群众种地”。古村就是当时的试点村。

所谓的土地托管,就是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依托基层供销社、村两委、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与农民签订土地托管协议,让农民以低于市场价的费用,享受物资供应、良种推广、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收获等耕、种、收一条龙服务。

托管分为全托和半托两种方式。全托包括耕种、管理、收获全过程。全托后,老百姓除了每季把粮食拉回家,其他都不用操心;而半托是指供销社按低于同期市场价收费,提供耕、种、收中的一个或多个生产环节的服务。

以化肥供应为例,假定化肥出厂价是80元,市场价为100元。若农户分散购买,需按市场价支付,供销社则以80元出厂价从厂家直接购进,并以90元的价格供给托管农户。如此一来,农户既可买到低于市场价的农资,托管组织也可通过差价获利。

聂向阳用两个字形容土地托管:划算。他说,托管后,种子、肥料价格低了,农机使用便捷了,还省下了人工,收益不降反增。

“所有的地块统一作业,几十家的地可当作一家种,效率大幅提升。”新安县供销社理事会主任郅国强说,托管组织还提供粮食烘干和收储服务,农民可就地将粮食卖给供销社,实现“粮出手、钱到手”。

市供销社理事会主任蒋智涛说,供销社通过托管土地“为农民打工”,方便了农民,获得了收益,一举两得。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土地托管中心24个,托管小麦、玉米、中药材、林果、杂粮等30多万亩,每年直接降低农民种地成本3000多万元。

2农村流通:

从三尺柜台走向现代流通

“供”与“销”是供销社的老本行。当年供销社凭借“三尺柜台一杆秤”,一度占据农村流通“垄断地位”。如今,在我市农村,这项老业务正在“改头换面”,变为标准化的农村超市和畅通的物流网络。

在新安县仓头镇,一个计划经济年代的供销社代销点被保留下来。砖柜台、木货架和老算盘,仍在讲述过去的故事。

与冷清的代销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热闹的“金三角”。“金三角”,是仓头镇上最大的超市,也是全省规模最大的乡镇超市,楼上楼下电梯相通,面积达到7000平方米,经营商品万余种。其实,“金三角”还有另一个身份:供销社。

家住庙东村的牛西庄在超市里逛了一圈,小推车就被各类商品塞得满满当当。牛西庄出生在计划经济年代,对供销社感情很深。“早年间一针一线一块糖都得靠供销社。后来供销社功能逐渐弱化。”他说,现在供销社“鸟枪换炮”,老百姓不用出乡镇,也能享受城里的购物体验。

“金三角超市不仅是一个建在乡镇的综合体,而且是一个物流配送中心。”金三角超市总经理毛要成说,金三角超市配送服务辐射周边4个乡镇供销社系统的8个中型超市和50多个便民服务店。

搞流通,穿线布点非常重要。其实,供销社早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建成了贯通城乡的商业网点,尽管在市场经济中受到了较大冲击,但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至今,遍及农村的网点优势,依然是其他商业流通组织很难比拟的。

目前,全市供销系统通过吸收社会资本,提升改造原有资产,已累计建成配送中心72个、农村超市3500个,年配送额达11亿元,成为农村商品流通的骨干力量。

3电子商务:

电商下乡帮助农民“触网”

时下,在农村,网购仍是件稀罕事。不过,站在“互联网+”的风口,市供销系统正在谋划一盘农村电商的大棋。

前不久,市供销社组建的聚客隆商城和洛阳农超网两大电商平台相继上线,“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的电商格局初步形成。

打开洛阳农超网,嵩县核桃、栾川山珍、宜阳黑杂粮等名优农产品琳琅满目。市供销社通过在市区设立实体店和配送中心,商品当天送达,实现了乡土田园与市民餐桌的无缝对接。聚客隆商城主要依托供销社系统的实体经营,承载“工业品下乡”功能,农民不仅可以网购电器、日用品等,还能预订酒店、车票等。

不可回避的是,电子商务在农村面临农民操作难的困境。此时,供销社遍布农村的网点就充当了农民“触网”的媒介。

在新安县李村镇供销社电子商务服务中心里,年轻人杨鹏就是一个电商“媒人”。每天,附近村民想买东西,就来他这里上网下单,货到付款;到了特色农产品上市的季节,农民也可以通过他,在网上直接销售。

如今,这样的服务中心在偃师、新安等地一些农村已经试水。

蒋智涛坦言,供销社不是要再造一个农村的京东或者淘宝,而是要构建一个专门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电子商务平台,解决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不仅如此,市供销社还积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每年在上海举办“洛阳名特优农产品展销周”,组织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出洛阳,深耕高端市场。今年12月,“洛阳名特优农产品展销周”将第三次登陆上海滩。

4示范带动:

合作社领跑特色高效农业

从出售鲜食葡萄,到休闲采摘观光农业,再到葡萄酒产业……如今,偃师葡萄“结”出了长长的产业链。

偃师葡萄产业的勃兴,离不开郭向民。老郭有着三重身份,其一是缑氏镇向民葡萄专业合作社当家人,其二是紫玉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还有一个是缑氏镇基层供销社主任。

2000年前后,葡萄市场低迷,不少果农砍掉葡萄架。老郭明白:葡萄本身没有错,症结在于群众不懂技术、不懂市场。2001年,为保住葡萄产业,他依托供销社成立葡萄专业合作社,钻研田间管理和市场开拓。

寒来暑往,在供销社引导下,合作社经营风生水起,以前砍掉葡萄架的村民又搞起了老本行。老郭说,从测土配方施肥到统防统治,从冷藏保鲜到市场开拓,合作社为农民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可有效规避风险。

令人欣喜的是,偃师葡萄种植规模持续扩大,已有3万多亩,新兴葡萄专业合作社纷纷成立。在此背景下,郭向民又依托供销社,成立葡萄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现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

除了偃师葡萄,其他地区基层供销社也纷纷立足实际,坚持示范带动,培育了靳村香菇、孟津供港蔬菜、汝阳红薯等一批特色高效农业集群。

比如靳村香菇,靳村供销社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种植香菇,产品远销日韩和东南亚。如今,漫山遍野的黑纱帐里,香菇袋成了老百姓的摇钱树。再比如孟津供港蔬菜基地,这是由市供销社直接参与经营的现代农业项目。每天清晨,该基地产出的新鲜蔬菜都会通过冷链物流,源源不断供应上千公里之外的香港市场。

不难发现,在供销社示范带动的生动案例中,总少不了专业合作社的身影。目前,全市供销系统共领办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15个,涉及种植、养殖、加工、营销、服务、都市农业等领域,为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与此同时,我市还依托供销系统的市经济管理学校,成立了全省第一所农民大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和现代农业经营者。去年以来,市农民大学已累计培训农民1.5万人次。

供销社,曾盛极一时,也曾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许多农民感慨供销社又“回来”了。这种变化源自供销社在改革中不断明晰的“为农服务”理念。供销系统年年上升的经营业绩也为坚守“为农服务”理念做出了生动注解。

“供销社的根在基层。”市委常委、农工委书记史秉锐表示,未来,农村环境不管怎么变,供销社都将围着农民的需求和利益转,做好农民对接市场的桥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今,在仓头镇、在缑氏镇、在鸣皋镇、在靳村乡……在河洛大地的广袤山乡,供销社正以新的面貌回到市场、站到前台,在“为农服务”上再发力……

本报记者 白云飞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