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文 萃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5年12月9日 星期
以史为鉴
用人非易事
□张保振

人才之要,世人多知。然而,世上之事,知道,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要把“知道”变为“做到”,没点勇气、没些志气,不仅做不到,而且很可能只是说道说道。孔子就碰到过这样的事儿。

齐国国君景公和大夫晏婴到鲁国访问,慕名专门拜访孔子,并向孔子请教:秦国,区区一个西方小国,怎么会忽然崛起,变为一个西方强国?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缧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史记·孔子世家》)这就告诉齐景公,秦国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其一志大、二行正、三重人才的必然结果。在说这番话时,孔子刚刚30岁。而这番话,不仅言时人所未言,而且发前人所未发,让齐景公的心结顿解、连连称是。

忽一日孔子到了齐国,与齐景公进行了两次关于现实政治问题的讨论。

第一次,齐景公问国家政治的根本是什么?孔子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齐景公听后,十分赞赏,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意思是说,讲得真好啊!如果不守君臣父子之道,国君不成其为国君,即便有再多的粮食,我能吃得到吗?

第二次,是讨论治国问题,重点大概是财政。孔子曰:“政在节财。”(《史记·孔子世家》)齐景公认为也说到了根本上,于是就准备任用孔子,先给他块封地,让其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

消息传出,反对的声音很大。齐相晏婴说:“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史记·孔子世家》)晏婴的意思很明白,孔子不能用;用了,老百姓不答应。原因是这些儒生行为脱离现实,又自视清高,处处以人师自居;推崇厚葬,使人倾家荡产;到处游说,靠人施舍生活;古贤已逝、周室已衰、礼乐已缺,却大整仪仗,设立繁杂的进退升降礼节。如此这般,即便整年累月专门学习,也难以学完。用这样的人为官,用这样的礼移俗,根本行不通。

面对反对之声,齐景公失去了勇气。尽管他仍然认为孔子是个人才,需要“敬”,但决不能任用他为官了。不得已,孔子又回到了故里。

无勇气,用不了人才;无志气,更是只会让人才空叹息。孔子在卫国的遭遇就是如此。

孔子一生虽曾多次到卫国,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助卫灵公事业发展,但卫灵公对孔子的态度,着实让孔子难以接受。比如,卫灵公可以像接待外国政要一样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也可以用厚禄礼遇他,还可以恭恭敬敬地向他咨询一些问题,但就是不给他官位。咨询问题,也仅仅是让人看,给人以尊重人才的形象,实际上并不按照孔子的意见办。孔子对此心知肚明,不得不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卫灵公不仅不用他,在和他谈话时,还心不在焉,一边和他说话,一边抬头看着天上的飞雁,“色不在孔子”,孔子不得不离开卫国。

人才的境遇,常常映照出世之景象。有道是:“至治之世,士在公孤;小康之世,士在僚采;倾危之世,士在游寓;乱亡之世,士在阿谷。”(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二》)对此,不可不理,不可不警。

用人,也是审己。志弘者,人才济;志小者,人才去。人才,是干事创业的,不是装潢门面的。不能对人才表面客气、内心无视,或者把其放在玻璃房内,只供人点赞,不让其显能创大业。毕竟,要逐长路,须骏马之力;要理天下,须人才之用。舍人才而言政事,难以有政,更难求太平。

用人,也是难事。难就难在,时在走,势在变,用人取向也在转:“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十二》)但无论何时,用人如用器,都只可用长避短,不可牛骥并驾。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