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版:洛阳·社会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6年2月14日 星期

“家的味道”情意浓
“新春新风”扬正气

本报“微过节”活动引关注,来看看大家有哪些分享
郝俊强为母亲洗脚 (网友提供)
张卫平陪母亲看手机照片 (网友提供)

核心提示

猴年春节假期画上了句号。这个假期,您是怎么过的?什么事儿拨动了您的心弦?春节假期期间,本报“微过节”活动邀请广大读者晒晒“家的味道”、说说“新春新风”,动动手指留下这个春节的难忘记忆。许多读者通过本报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与我们互动,分享了自己的“年味儿”。

家的味道,最是亲情暖人心

春节,是一个最能品出家的味道的节日。

微信用户“一颗心的距离”说:常年在外地打工,当年关临近,“回家”便成了“候鸟族”口里最多的一个词。漂泊在外,每当夜深人静时,最想念的就是家。盼望春节,因为我们离家太久,因为我们对家的思念太久。

大年初一一大早,37岁的市民郝俊强便为70岁的老母亲洗脚。洗脚时,母亲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父亲则用手机相机记录下这一瞬间。郝俊强说:“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给母亲洗脚。平日里,我们并不喜欢‘赤裸裸’地表达情感,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总能让亲情放大,让我们真正品味到家的味道。”

在47岁的栾川人张卫平眼中,家的味道,是天伦的欢乐。2月初,他就和爱人一起,带着孩子和81岁的老母亲自驾去了成都游玩。每到一处,三代人就拍照留念。大年初二晚上,张卫平和母亲坐在一起,向她展示手机拍摄的照片,老人很高兴。他的爱人拍下了这温情的瞬间。

微信用户“暴走的咖啡”拍下了母亲煮的饺子。他说:“再丰盛的山珍海味也抵不过一家人一起动手包的饺子。于我而言,家就是饺子的味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聊天边吃饺子,吃的是亲情,情越浓,味越香。”

我们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大年初一,媒体人高锦为师傅张扬准备了一份薄礼——徒子徒孙的拜年视频。他通过微信,把徒弟们的新春祝福发送给远在哈尔滨的老师张扬。高锦说,30多年前结下师徒情谊,即使自己不在身边陪伴,也要送上家人的祝福。看着这些视频,老人就能感受到家的味道。

新春新风,文明花开千万朵

新风正气催人进,文明花开千万朵。在安乐祥和过年之余,人们也在用心感受着新春新风的和煦温暖。

微信用户“圆静静”说:新年新发现——馒头少了!过去,每逢过年家家都会准备好多馒头招待客人,过完年、走完亲戚,馒头可能会坏掉不少。今年,大家似乎形成默契,都减少了馒头的储备量。我想,这也是反奢倡俭之风对老百姓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这个春节,网友“小灰狼”一家组建了一支“健身小分队”,茶余饭后到洛浦公园散步,到新区体育馆打球、游泳。“以前过年,一家人吃了打麻将,打完麻将接着吃,麻将桌边烟雾缭绕,既不健康又不文明。”“小灰狼”说,“今年不一样,这年过得绿色健康有意思。”

网友“流浪”也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春节。“流浪”是伊川志愿者协会的一名志愿者,也是一名残疾人。大年初三,他听说伊川县白沙镇陈村的孤寡老人赵云龙家失火了,简陋的房屋被焚烧一空,便赶紧在网上发帖募捐。第二天,他们就把募集来的被褥、面粉、挂面和2000余元现金送到了老人手里。

“今天气温骤降,可看到栾川街头的这一幕,心里暖暖的。”这是网友“亲亲鱼泡眼”转发微博时的评论。大年初三晚,她在微博上看到一条消息:当日18时许,在栾川时代广场附近,一位卖甘蔗的老人突然晕倒,两名路过的年轻姑娘立刻上前施救,周围的群众也纷纷帮忙,有人维持秩序,有人打电话报警……网友纷纷为此点赞。

春节逛庙会,是不少人的习惯。前两天,网友“白昼的星光”陪家人一起到关林逛庙会,恰好看到一个小学生把地上的塑料袋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弯一下腰,捡起的是文明。”她说,看到这样的孩子,对古都洛阳的未来信心满满。

微信用户“洁儿”是刚嫁到洛阳的外地媳妇,今年头一年在洛阳过春节。大年初四早上,她陪婆婆去超市买菜,回家后发现装有身份证、驾驶证的钱包不见了。着急之余,“洁儿”在朋友圈里发布了自己的遭遇,令她没想到的是,不到1个小时,朋友圈就被她发布的消息刷屏了,同事、朋友、陌生人都在帮她转发。消息在转发,爱心在传递,虽然钱包还没找到,但古都的文明之风已经吹暖了她的心。

本报记者 王晓丹 朱艳艳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