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中,“城镇化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不仅关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城镇化水平更高,就是要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完善城镇功能、彰显城镇魅力,让人们在城镇安居乐业,拥有更多归属感。李亚还指出,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关键是要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统筹做好规划、建设、管理三篇文章,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县级城市的带动作用和中心镇、特色镇、美丽乡村的基础作用,推进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将成为带动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有效贯彻落实以人为核心,完善城镇功能还有哪些短板亟待补齐,彰显城镇魅力需打好哪些牌,怎样让人民群众在城镇拥有更多归属感?这些,成为连日来我市各界干部群众关注、热议的话题。
“要实现洛阳城镇化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必须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市城乡规划局局长刘德胜表示,走好具有洛阳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必须加强规划引领,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县级城市的带动作用和中心镇、特色镇、美丽乡村的基础作用,同时进一步做好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布局规划。
“中心城区的建设管理水平代表一座城市的形象,体现一座城市的活力。”涧西区湖北路办事处天四社区党委书记雷东新表示,天四社区是一个商贸、文化、行政、棚户区并存的综合性社区,下一步将积极完善医院、学校、绿地、游园等配套设施,改善老旧小区环境,不断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县级城市建设在现代城镇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县城因其特殊的区位及与农村的紧密联系,更容易成为农民进城的优先选择。”嵩县副县长陈胜展表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不断完善学校、医院、商场等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有针对性地发展生产、生活型服务业,实现产城融合,带动更多进城农民就业。
白鹤镇是孟津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乡镇。如何更好发挥中心镇的带动作用,是今年该镇的一项重点工作。家住白鹤镇的李恩怀表示,前几天看镇上的公开栏,得知今年白鹤镇将大力实施“镇区提升工程”,强力推进黄河水岸二期、同顺商贸城中村改造、镇中心小学提升等项目建设,全面实施镇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提升镇区精细化管理水平,这让大伙儿很高兴,镇区环境改善了,一定会吸引更多周边群众来镇区生活。
水泉村是伊滨区的美丽乡村示范村。“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说起村里的环境变化,在外打工多年的水泉村村民李海成,今年春节回来后感慨不已。在他看来,水泉村以前垃圾乱堆乱放,现在广场、游园、绿树点缀其间,每天还有专人打扫卫生,群众生活环境大幅改善。
除了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如何彰显洛阳城镇魅力,建设有特色、有品位的洛阳,也是我市各界热议的话题。
市住建委主任郝东升表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中欧低碳生态合作综合试点城市”,这些都是洛阳彰显城镇魅力的良好平台,今年将加快推进珠江路下穿洛河隧道工程、新街跨洛河大桥建设工程等项目,不断提升中心城区的宜居水平。
“在公园绿地中,街头游园与老百姓联系最紧密,提升城市魅力,游园应该更多一些。”家住西工区凯旋东路的市民吕怀林认为,园林部门应该通过造景、铺设园路、增加休闲娱乐设施等方式,建设更多开放式的街头游园,让市民能够走进绿色当中,有更多舒心的活动场所。
“扮靓”十字街,是今年老城区提升城区魅力、打造文化旅游强区的一个缩影。“这既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也让群众拥有了更多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洛阳古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刘俊峰表示,将传承好、发展好厚重的历史文化,让老城这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焕发新的光彩。
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求我们积极推进城市转型发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文化传承、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市委党校管理教研部讲师朱夏婉表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问题是让人进得来、稳得住。
7日上午,伊滨区召开安置小区建设工作动员会。今年,伊滨区计划投资12.4亿元,将交工6个安置小区116栋住宅楼,新开工4个安置小区43栋楼。伊滨区安置小区推进指挥部副指挥长李建党表示,今年将按照“列单子、明责任、保要素、重实效”的要求,以狠抓新开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续建项目整体交工为着力点,通过对3个二期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塑造项目建设形象,从而带动6个续建项目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有效保障伊滨区群众就地实现城镇化,不断增强居民归属感。
“让进城农民在城镇拥有更多归属感,安居是第一步。”最近,刚在洛龙区购买新房的杨世穗说。去年12月,我市出台外来人员及农民在洛购房优惠政策,老家在宜阳、大学毕业后在洛龙区某企业工作的杨世穗借机购买了住房。他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出台更多优惠政策,使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到更多城市生活的便利,真正从内心对洛阳有归属感。
本报记者 李东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