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在十三朝古都找清官联,一定很容易。
我先跑到东大街董宣祠,见祠堂已经荡然无存,仅留下一棵老槐树了。没有门厅,何来对联?只好在心里念叨董宣的事迹了:董宣是东汉人,他做洛阳令时,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仆人仗势杀人,董宣带人拦住公主的车队,将其仆人就地正法。公主诉于刘秀,刘秀令董宣叩头谢罪,董宣拒不低头。刘秀令人强按之,也不能使其俯首,遂称为“强项令”。史上赫赫有名,今日无祠可瞻。
同样是清官,包拯的“待遇”就好得多,开封包公祠保存完好,祠堂内清官联比比皆是。其一,春秋有序人民不亏时彦,宇宙无极伟业尚待后贤;其二,公心著在竹帛千秋共颂赤胆,正气被(披)之管弦百姓皆呼青天;其三,明察秋毫巧断案,铁面无私无愧心;其四,正气塞乾坤,事属公私须有别。丹心昭日月,人归善恶自分明。
以上四联,第一联用意较深,上联大意是:春秋大史自有章法,你若是贤俊、名流、清官,历史与人民都会记住你,不会亏待你的。下联大意是:无论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来看,创立伟业任重道远,尚待后贤来完成。这副对联含蓄指出了反腐倡廉的长期性,希望清官后继有人。第二联是说:包拯的公心已经刻在史书上,千秋万代都会歌颂他;包公的正气已经配以音乐(主要指戏曲“包公戏”)让大家知道了,百姓都呼他“包青天”。
你看,由于洛阳没有纪念清官的古建筑,我只好逮住开封的包公祠对联欣赏一番,但这一看也看出了门道:第一,清官联特点是“浩然正气”,凡被歌颂的清官,走的都是大道正途,做的都是光明磊落的事情,公私分明,正邪分明,爱憎分明,清官联就是要彰显清官正气,畅达百姓敬意;第二,清官联从无自撰,从古到今,没有哪个官员认为自己清廉而自我标榜的。后人撰写清官联,目的有两个:一是表达对清官的敬意,二是通过歌颂古代清官,以激励当代官员学做清官。
伊川县的范园,位于彭婆镇万安山麓,这里是北宋名人范仲淹的墓地。其中范仲淹墓祠对联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引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现成的句子,运用得很巧妙、贴切,用这句话来提炼范仲淹的精神气质真是再好不过了。范仲淹的一生与实践,可不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典范嘛!作者利用范公现身说法,真可谓“有图(墓碑高矗)有真相!”让一个个前来凭吊的人,树立正确的忧乐观,很有说服力,颇能教育人。 范园的石牌坊上,还题有一副对联:“嵩少青山高道德,涧瀍碧水洁频繁。”此联结合嵩山、少室山、涧水、瀍水等地方山水风物,映衬范公崇高洁净的思想,亦有新意。
清乾隆年间,河南知府张汉曾为范文正公祠写过一联:“秀才时朝齑暮盐,便天下为己任;庙堂上先忧后乐,微斯人其谁归。”上联大意说:范仲淹当秀才时生活虽然清苦,早餐用腌菜下饭,晚饭蘸盐进餐,却已以天下为己任了。下联大意说:范仲淹后来高居庙堂之上,做了大官却还是先忧后乐,若世上无这样的清正官吏,我们还能和谁共事呢?
张汉撰联爱用典,有时不免故弄玄虚。但此联用典甚好,上联用了韩愈《送穷文》中“太学四年,朝齑暮盐”之句,说明一个人的抱负与成就,往往蓄于早时(青少年时代)与微时(没有发达之时)。下联直接引用《岳阳楼记》正文最后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仅删掉一个“吾”字,便把对联作者的“吾”(单数)变成了“我们”(复数),角度有变化,格局就大了,说明广大民众都在怀念范公了。
有人曾为文信国祠(今已不存)撰一联。上联:君乃丈夫身,屹文山而立者;我有英雄泪,泻黄河以哭之。这副对联是纪念文天祥的。文天祥乃南宋忠臣,巍然屹立之士,不屈不挠之人,他曾被封为信国公!他率兵抗元,被俘后坚贞不屈,有《正气歌》传世。此联携来一山一水作为载体,上联中巧用一“文”字,不但点出文天祥的姓,还点出他是个文魁(他状元及第)。下联中“我有英雄泪”,是说“我为英雄而泪下”的情状,好比那滔滔黄河永无绝期,十分悲怆!
其实,文天祥、范仲淹早已超越了清官的概念,而被视为圣贤了。但他们在普通老百姓眼里,仍旧是“好官”“清官”的形象,远没有文圣孔子、武圣关公那样高不可及,老百姓对“好官”“清官”感到亲切,这其实是好事。正像苏轼说的“吏民莫作长官看,我是识字耕田夫”,自古以来,人民对清官,是有感情的,也是亲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