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时节,一株株挺拔的白玉兰树,在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大院内含苞待放。
8日上午,记者如约来到厂区东侧的张东亮大工匠工作室,却碰上“铁将军”把门。“没事,张师傅一定在生产现场。”陪同采访的公司宣传部小张肯定地说。
在矿山厂大型车间东南角,矗立着一台从德国进口的斯柯达W200HC镗铣床。果然,在机床旁忙碌的身影里就有张东亮。他和徒弟们正忙着为刚刚大修完毕的镗铣床换机油。
听明来意,张东亮停下手中的活,直爽地说:“生产一线有这么多难啃的硬骨头,我哪能老在工作室待着!”
张东亮口中的“硬骨头”,就是装卡在镗铣床刀盘上的轧机导板。“这是给山东日照的一家德资轧钢厂生产的轧机系列关键件,完全按照西门子的图纸加工。好几家单位不敢接这个活,太难干,但我们接了。”张东亮说。
五大张图纸,几乎铺满了机床旁的工作台,光审图就得大半天,每个细节在正式走刀前都要做到烂熟于心。
张东亮告诉我们,用他名字命名的大工匠工作室,每周要活动一次,内容就是对一些关键零部件加工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进行“会诊”。
“创新的好点子往往就在讨论中产生。比如说这个导板,难就难在需要多角度加工,装卡调试非常考验人的智慧。”张东亮说。当天下午,导板就要开始正式加工,8月整批产品必须交付用户。大工匠的担子挺重。
在与张东亮的对话中,记者明显感到,自从李克强总理去年考察并肯定中信重工“双创”工作之后,这家老国企的“双创”氛围越来越浓厚了。
公司利用创客空间模式,结合自身特点组建了四个层面的创客团队。一是聘任18名首席技术专家牵头组建了18个技术创客团队;二是聘任了5名大工匠,以此为引领建立了22个工人创客群;三是在海外建立了两个以行业知名国际专家为核心的国际化创客团队;四是通过协作开发平台、远程服务平台、标准服务平台、人才培养平台等,集聚了一批社会创客群。
“双创”活动创出了品牌。创客团队紧贴《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战略需求确定课题,开展攻关,创出了中国制造的金字品牌。在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信重工两项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创新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双创”活动创出了效益。公司矿物加工核心装备技术创新团队开发出九大主机设备,近两年海外订货近40亿元。5个大工匠工作室创客团队2015年取得技术创新成果98项,创效益1586万元。社会创客群依托公司“双创”平台和创新项目合作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实现经济规模超过100亿元。
“双创”活动创出了团队、机制和活力。公司创客团队直接参与的超过800人,带动了1000名技术人员和4000名一线工人,使研发、工艺、制造各环节融为一体,有效解决了全价值链的创新问题。在国有大型企业,通过这种形式进行“双创”,使得人才的培养、选拔和激励形成机制。2013年以来,公司新产品贡献率达到70%,成套订货占新增订单比例达到60%,出口产品占比达到50%,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持续保持行业领先。
告别张东亮,记者得知,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提出的建议“‘双创’助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引起广泛关注。记者立刻连线这位国企当家人,听到了他对“双创”的新见解——
“通过近年来的‘双创’实践,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双创’绝不仅仅是中小微企业的事,更是国有大企业转型升级必须做的工作。”
“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国有大企业搞‘双创’,尤其要侧重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围绕国家战略和国家重大装备进行,同时与市场对接,满足需求、创造需求,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创新的成果,并通过有效方式实现成果转化,对推进供给侧改革、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动‘双创’中,国有大企业还起着平台作用,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依托大企业的人才、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资源搭建‘双创’平台,吸引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创业者立足该平台创业更容易成功,对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更为明显。”
“作为‘双创’的践行者,中信重工将按照李克强总理的嘱托和期望,从多个方面深化‘双创’工作,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
就在本文截稿前,一个好消息传来——中信重工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五个“双创”示范基地备选名单。
正如业内专家所言,中信重工的“双创”实践不同于一般的“双创”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收到和海尔公司正在进行的管理变革相似的效果。
我们期待着。
本报记者 赵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