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作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词,“工匠精神”备受社会关注。
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前不久在中信重工调研时也强调指出,洛阳装备制造业规模大,但要真正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还急需一大批技术精湛、善于创新的大工匠,把先进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从大国总理到地方“一把手”,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工匠精神”,说明“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经济和日常工作的稀缺品质。尤其对作为国家重型装备制造基地的洛阳来说,更需要“工匠精神”,更需要用“工匠精神”擦亮“洛阳创造”。
作为科技之城,洛阳在科技创新方面充满活力。“世界首创”“国内首台”等自主创新的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彰显着“洛阳创造”的实力和后劲。然而,作为老工业基地,洛阳的企业在产品制造等方面的“陈规陋习”也不容忽视。具体来说就是“工匠精神”的缺失——缺乏对产品制造一丝不苟、专业专注的态度,缺乏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
在不少企业管理者和生产工人看来,产品“不影响使用”“差不多”就行了,何况制造的又多是“五大三粗”的重型机械产品,不可能像电子产品那样精密。这种思想认识直接导致加工制造的产品存在表面粗糙之类的“低质”问题,让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大打折扣。
用高新技术开发出新产品是一方面,能够制造出来并且制造成精品又是一方面。我市要想打出“洛阳创造”的“金字招牌”,让产品的“颜值”增辉高科技含量的“气质”,就必须培育和强化“工匠精神”,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队伍。正像李亚强调的,要大力培育、发扬、传承大工匠精神,做好传帮带工作,加快“洛阳制造”向“洛阳创造”的转变,实现既大又强的发展目标;要改善提升大工匠的工作、生活环境,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作者单位:中信重工)
《河洛观潮》旨在为洛阳发展汇集更多智慧、发出更强声音、贡献更大力量,助推洛阳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来稿请发送至dengdehong@163.com。也欢迎广大读者通过“洛阳日报”微信公众号(lyrb0379)或“洛平”微信公众号(luoping20112015)与我们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