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皇五帝”开始,到清末最后一个皇帝,在这支多达611人的帝王队伍里,不乏“圣君”“英君”“明君”“昏君”和“暴君”。而康熙之好学,在帝王中无人能敌,堪称“超级学霸”。
康熙(1654—1722),8岁继位,君临天下61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微积分的发明者)曾说过:康熙的求知欲强烈到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这位受大清文武百官顶礼膜拜的君主帝王,竟可以同传教士每天三四个小时关在房间,如同师生一样相处,熟悉各类精密仪器,共同钻研各门学科的知识。
教士们上完课离开,康熙竟意犹未尽,反复复习授课内容,有时还会叫来几个皇子讲课给他们听。康熙当时请了西方的不少学者(当时叫传教士)给他讲西学,内容包括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动物学、解剖学、化学、药学、音乐,甚至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外语,光听讲解天文学的书就有100多本。
1708年,康熙组织西方专家学者,用了10年时间,绘制了当时全世界最好、科学水平最高的中国地图——《皇舆全览图》。遗憾的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成果却被作为密件尘封在内务府,没有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反倒是参加测绘的西方传教士把宝贵的原始资料带回了西方整理发表,使西方在很长的时期内对我国地理的了解要超过中国人。
康熙在学习之余,还组织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全唐文》《康熙字典》《律历渊源》等书籍。在出巡途中,他或深夜乘舟或居行竹幄,读《易经》、览《尚书》,读《左传》、诵经诗,赋诗著文,日以为常。他不仅读书,还亲自动手演算习题,亲自撰写科学文集《几暇格物编》。令人惊奇的是,他还出版了自己的科学论文《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
他不仅喜欢读书著文,还喜欢做实验,在宫里做化学试验、设实验室制药,推广用金鸡纳霜治疟疾和种牛痘以防天花(在皇子、宫女身上做实验)。更让人叫绝的是,他还在当时中南海丰泽园的一块稻田里,发现了一株高出众稻的成熟稻穗。于是他把这株早熟的稻穗摘下来,决定第二年再种,看它是否比别的稻子早熟。第二年试种的结果,确实比别的稻子早熟。从此,他便以此为种子,培育了新的杂交稻种。这种新稻种所产之米叫“御苑胭脂米”,色红味香,煮粥最美。
(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