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是我市构建九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关键是要坚持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并重,兴水活水、造林护绿,节能减排、防治污染,不断提升全域生态建设水平。
“十三五”时期,如何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如何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如何实现绿色惠民、生态富民?连日来,社会各界围绕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谈认识、提建议、聚共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唯有切实做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实现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洛阳农林科学院院长张灿军表示,当前,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越要保持绿色发展的定力,越要增强绿色转型的决心和勇气,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切实增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良好的生态空间创造幸福的生活空间、广阔的生产空间”“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今年以来,李亚在深入各县(市)区调研时,尤其关注生态环境建设,并发表了诸多论述。
小细节映照大逻辑。李亚的调研足迹,折射出市委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的战略决心。市林业局局长魏进忠说,今年,全市林业系统将围绕“山上森林化、山下景观化、环城沿河沿路景观化、乡村田园化”的思路,统筹推进南部山区、重要交通廊道、美丽乡村等绿化提升,新造林35万亩以上,持续提升城市绿化率,打造绿色空间,让群众从绿水青山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水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控制要素,水生态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品质。洛阳水利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向军表示,放眼全国,水生态建设高潮迭起、亮点纷呈,洛阳河湖水系密布,基础优势明显,必须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盘考量水与人、水与城、水与产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拓宽融资渠道,优化涉水资源配置,将水景观提升与沿岸综合开发、产业布局有机结合,以水生态激活水产业,切实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河南科技大学法学院杨连专教授表示,节能减排、防治污染既要有火烧眉毛的紧迫感,也要有“积跬步至千里”的理性和耐心,更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从政府层面来讲,就是要在政策导向上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推动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减排;从企业层面来说,就是要自觉倡导绿色生产方式,更加有效地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对于公众层面,就是要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提升全域生态建设水平的重要支撑。目前,经过3年持续整治,我市所有行政村环境全部达到了“三无一规范”和“一眼清”的达标村创建标准。伊川县彭婆镇党委书记宋克义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分建、七分管”,彭婆镇将进一步健全长效保洁机制,让农村设施多起来、农村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靓起来。此外,该镇还将着力培育乡风文明,使农民群众不仅得到美的享受,还养成美的德行,让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
当前,洛阳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跨越、蓄势崛起的关键时期,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市发改委主任张伊民表示,要把绿色融入发展的全过程,让广泛的“生态共识”转化为积极的“生态行动”,积极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真正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地生根。 本报记者 白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