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应该是令洛阳人民格外期待的一年——根据洛阳脱贫工作计划,到那一年,6个贫困县要全部摘帽,669个贫困村要全部脱贫,现行标准下的31.67万农村贫困人口要全部稳定脱贫。
期待是美好的,但要达成愿景,过程可能是艰难的。所以,叫“攻坚”。
脱贫攻坚!洛阳已“横下一条心”,将其列入了全市“9+2”工作布局。
今年春节过后,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调研的第一站,就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嵩县。在接下来对宜阳、新安、伊川等地的一系列调研中,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都是李亚强调的重点。“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队”“让每个人都能有活干、有钱赚”“让每一户家庭都能苦尽甘来,脱贫奔小康”,温暖人心,振奋人心。
“一个都不能少”,这才是“全面小康”!
然而,这毕竟是一个涉及数十万人的宏大命题,单从数字上看就让人倍感压力,如果再考虑到纷繁复杂的致贫原因,考虑到“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少的三两户,多的七八家”的贫困环境,考虑到“确保不再返贫”的明确要求,做到“一个都不能少”绝非易事。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二字的价值,由此凸显。
目标精准、对象精准、措施精准、保障精准、考评精准——李亚在嵩县强调的“五个精准”,正是各个地方在脱贫攻坚中必须牢牢把握的。
事在人为,事靠人为。在“精准”上下更大功夫,全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要靠“关键少数”去带头落实。
“关键少数”至关重要,他们冲锋在前、大显身手,广大干部群众“跟上去”,贫困群众就能真正看到希望。
“关键少数”首先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
越是在紧要关头,越要“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责无旁贷。只有身先士卒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当好“领头羊”,一级带着一级干,脱贫攻坚才能“滴水穿石”。
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过的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东山干部群众,苦战风沙十余载,打破了“神仙也难治”的魔咒,把人间荒岛变成海上绿洲;我们身边的典型马海明,在栾川县潭头镇工作期间,率先提出旅游开发帮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思路,主导了重渡沟景区的开发工作,使重渡村实现了整体脱贫致富。这样的“关键少数”,肩膀能负重,心中有思路,一个地方的脱贫攻坚才有决战决胜的“支点”,贫困群众才有奔小康的“靠山”。
“关键少数”也包括那些脱贫致富的群众典型。
洛阳山区多,但再高的大山,也无法遮住人民的首创精神。在许多地方,总是有那么一些有点子、有门路、能致富的人,一旦激活了这些人,他们就能成为父老乡亲身边的“强磁场”,吸引、激发、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日前入选2015年度河南十大“三农”新闻人物的信阳农民周兴伍,流转土地3万亩,带动全县约10万户农民种植糯稻增收致富,免费对46个村5000多户农民给予种植和养殖扶持766.6万元,谁能想到一个农民会有如此大的能量?这样的致富能手,正是贫困群众“身边的榜样”,他们往往可以辐射一片,带动一群。
洛阳,已经把“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写进了奋斗目标,脱贫攻坚就是重头戏和第一民生工程。
一方面,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对于那些能够综合运用产业、金融、搬迁、生态、教育、兜底等各种扶贫措施,善于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拔穷根”的干部,敢于给位子。
另一方面,对那些愿意扎根故土又肯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能人,相关部门要通过教育培训、政策扶持、资金扶持、渠道扶持等手段,帮助他们尽快发展壮大,点燃一个地方脱贫攻坚的“星星之火”,继而形成燎原之势。
跨过“贫困的沟壑”,抵达“小康的彼岸”,就靠脱贫攻坚这座桥。发挥好“关键少数”的作用,把“精准”的能量最大化,激发全社会全力进行脱贫攻坚的热情、干劲和智慧,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