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版:首版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6年3月24日 星期

重渡村的精准扶贫
《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洛阳日报》记者 李三旺

编者按

昨日,《经济日报》刊发《重渡村的精准扶贫》一文并配发短评,报道我市栾川县潭头镇精准选人、精准施策,因村而异、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带领村民更新观念、统一思想,以乡村旅游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做法和成效。本报今日全文转发,敬请关注。

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重渡村地处深山,耕地少,发展农业条件有限,发展加工制造业也没有优势。然而,这里风光秀丽,发展乡村旅游条件得天独厚。为此,潭头镇精准选人、精准施策,带领村民更新观念、统一思想,以乡村旅游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栾川地处豫西伏牛山腹地,是一个典型的深山区贫困县。重渡沟属栾川县,沟里有个重渡村,贫上加贫。

“18年前的重渡村,说起来让人心酸。”重渡村党支部书记贾文献告诉记者,那时候,重渡村是栾川县出了名的穷村。到底有多穷?今年50岁的村民吴立文说,他年轻的时候,盖不起房子,就住在草棚里,家里唯一值点钱的一头耕牛就拴在床头,村里村外的姑娘没一个能看上他。

穷则思变。20世纪90年代,潭头镇党委、镇政府为帮助群众脱贫,想了很多办法。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时任栾川县潭头镇镇长的孙小峰说,当时,大家对旅游开发感觉新鲜,但对这个新兴产业还不太了解,认为是个新观念,很多人对资金、人才、经验等感到担忧。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扶贫,首先要有精准的观念。”孙小峰说,重渡村地处深山,耕地少,发展农业条件有限,发展加工制造业也没有优势。然而,这里风光秀丽,发展乡村旅游虽然是个新观念,但先行先试也能赢得市场先机。经过一番细致勘察,大家的思想得到了统一——重渡村这只“弱鸟”何以能先飞?思想观念绝不能贫困,扶贫要因村而异,重渡村适合搞乡村旅游,就一定要搞。由此,一场以乡村旅游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战役在重渡沟打响……

精准选人

派出沉得下去的好干部

向潭头镇党委、镇政府提出开发重渡沟的人,是时任潭头镇副镇长的马海明,最终被派往重渡沟的人也是他。

开发旅游景区,带动群众致富,说起来容易,干起来却难。当时,对于开发重渡沟,干部不了解,百姓不理解。“凭咱这两条山沟、几片竹林,就能把城里人请来?就能让俺的腰包鼓起来?”世代贫穷的重渡村村民,十有八九持这种观点。

马海明认为,扶贫,就是拓荒。要拓荒重渡沟,先得拓群众思想上的“荒”。

认准的事,马海明从不退缩。会,不知开过多少次;话,不知说过多少遍。道理掰开了说、揉碎了讲,甚至有村民称他为“马大煽”。他说:“我觉得煽得还不够,我非把重渡沟‘煽’得红红火火。”

一人、两人,一户、两户,慢慢地,村民的“脑壳”还真被“马大煽”“撬”开了。不少村民说:“为了让咱这穷山沟脱贫,县上、镇上真是使了劲儿,马海明也真是铁了心。”

马海明始终认为,要想让群众摆脱贫困,不能脱离群众,干部必须带好头,要领着群众一起干。

开发重渡沟,让沟里的群众脱贫,马海明的心是热的。但是,他不得不面对一个冷冰的现实——没有资金。为了筹措开发资金,马海明四处“化缘”,甚至动用女儿的压岁钱、抵押自家的房产去银行贷款;为了省下钱搞旅游开发,他和村干部到外地考察曾露宿街头,啃干馒头充饥……

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干部,马海明用自己的爱民之心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为重渡沟的成功开发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重渡村群众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有了信心。在重渡村,群众把马海明看作贫困的“终结者”,更是致富的领头人。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贫困群众需要自力更生,各级干部更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栾川县委书记董炳麓说,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要精准选派为民着想、沉得下去、真抓实干的干部,思想帮扶,倾情帮扶,才能真正实现群众脱贫。

精准施策

推行农家宾馆好项目

1999年7月10日,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重渡沟风景区终于开业迎宾了。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游客逐渐多了起来。 (下转02版)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