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洛阳·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6年3月24日 星期

重渡村的精准扶贫


(上接01版)

村民用竹子编制的旅游纪念品渐渐成为“香饽饽”,还有的村民靠卖茶鸡蛋或是茶水,也能增加一份收入。重渡沟的开发,总算让这里的群众告别了吃油盐酱醋都要赊账的历史。

景区建成了,群众也受益了。潭头镇决定,把农家宾馆建设作为重渡村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重点项目来抓。这样一来,既满足了游客的需求,又为群众找到了稳定的增收渠道,同时,“山水风光+农家生活体验”的旅游模式,也可成为一大特色。

建设农家宾馆,需要农户自己投入,能不能保证挣钱,是个未知数,因此,群众积极性并不高。“你让俺建农家宾馆,如果没人住,俺把床背到你家里。”面对镇上干部的劝导,一些村民这么说。

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潭头镇组织部分村干部到山西省阳城县磨滩村考察了当地农家宾馆发展情况。大家一看,脑子开了窍:磨滩村的自然景观不如重渡沟,但农家宾馆发展得非常好,重渡沟风景如画,建设农家宾馆一定更有前途。

回来之后,潭头镇和重渡村的干部把村里的农户进行了分包,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并重点选取20家农户做典型示范。

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要了解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潭头镇对重渡村村民的经济状况进行了仔细梳理,还针对一些因经济困难建不起农家宾馆的农户进行了逐一统计建档,并出台政策:谁家主动建设农家宾馆,每张床补助200元。这一政策的出台,加上部分农家宾馆收益的示范效应,村民的积极性得到大幅提高。

农家宾馆投入接待后,立刻受到游客欢迎。2000年11月,重渡沟的农家宾馆床位发展到700张,第二年春天发展到1200张,到第三年年底,重渡村全村280多户农民建起了农家宾馆,床位数量突破1万张。

村民吴立文就是农家宾馆的受益者之一。这个当年住在牛棚里的农民,如今已是拥有床位50张、年收入近20万元的宾馆经理。前不久,他的儿子也决定投资建设农家宾馆。

旅游业彻底改变了重渡村。如今,这里是国家4A级景区,全村95%的农户都经营农家宾馆,家产超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农户越来越多,成为“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重渡沟的成功开发,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也成为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的典范。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洛阳市扶贫办主任杜中岳说,重渡村群众的脱贫致富,得益于党委、政府找准了群众的穷根,选准了扶贫的路子,任用了得力的干部,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村而异、因户而异、因人而异,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因地制宜 事半功倍

河南省栾川县重渡沟走了十余年艰苦的扶贫开发路,如今成为国家4A级景区。

重渡沟的扶贫工作对其他地区有借鉴意义。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实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精准、因村派人精准,扶贫工作的根基才算扎好。重渡沟的扶贫正是因为出了实招,脱贫才见了实效。

近年,各地扶贫的口号叫得非常响。“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喊了几十年的口号,如今看来仍十分受用。但作用却有很大的不同,现在修路是想让外面的人进来;提倡种树,是为了美化环境,重塑乡村形象。

20世纪80年代,农家乐悄然出现在各大城市的郊区。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郊区也逐渐城市化。但是有需求就有生产,郊区城市化咱就往山里跑。

因此,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从来没有一个可以适用于所有贫困村落的脱贫模式,脱贫之路因村而异、因户而异、因人而异,每一个脱贫成功的样本背后都暗含着太多人的思考和努力,每个样本都值得学习,但不可简单复制。

(杨倩)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