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经沧桑的瓷窑随处可见,匣钵砌成的民居别具特色,山坡上散落着各个时期的陶瓷碎片……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北临黄河,南面畛水,位于豫晋古道上,曾是豫西地区最主要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有着上千年烧制陶瓷的历史,鼎盛时期曾被誉为“小洛阳”。目前,村里仍留存着5座宋元时期窑址、105座明清时期窑址。
烧制瓷器时,匣钵就罩在陶瓷外面,起到保护作用,产品烧制出来后,它的使命就完成了。因其防潮防腐蚀,匣钵成为甘泉村特有的建筑材料。村支部书记邱如营说,匣钵砌筑的墙体有七八十厘米厚,屋内冬暖夏凉。
去年年底,甘泉村被列入第三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经排查统计,村里现存老式民居900余间,大部分已闲置,村里正统一安排修缮,并完善服务设施,“以后让游客住进来”。
45岁的蒋福平还守着老宅子。走进他家院子,正房是三间窑洞,外墙上密密麻麻的半圆形匣钵片十分整齐,褐色的墙体虽久经风雨却不显颓败。其中一间窑洞里放满了瓷碗、瓷盆、瓷罐、瓷灯等,还有不少陶瓷残片。“祖祖辈辈都是做陶瓷的,应该让更多人知道甘泉的瓷文化。”蒋福平说,20多年来,他在村前村后找陶瓷残片,还到渑池甚至河北等地寻找散落在外的甘泉瓷器,目前已收集了100多种500多件。
甘泉村总共400多户1700多人,却有五六十个姓氏。59岁的关丰收说,20世纪40年代末,有许多人从外地逃荒过来,在这里学习烧制和买卖日用瓷器,逐渐落户于此。如今,保存完好的武家车院和车场,也就是客栈、车马店,是甘泉村曾经辉煌的佐证。
蒋铁锤一家是目前村里传承手工制陶制瓷技艺的最后一户。今年55岁的蒋铁锤从高中毕业后,便一直跟着父辈学做陶瓷。七八年前,渑池有人请他去制陶,收入可观,但蒋铁锤对家乡念念不忘:“咱村里的窑址那么多,要文化有文化,咋不能自己做出名堂呢?”2013年,蒋铁锤毅然返乡,在村里、沟里转,找窑址,试验土料,经过反复尝试,成功烧制出青瓷工艺品。如今,他的3个儿子都在搞陶瓷制作,订单不断。
邱如营说,未来的甘泉村将成为集参观体验、陶瓷制作、休闲消费、创意交流于一体的陶瓷文化集散地。目前,他已请来北京专家出谋划策,还打算去外地特色文化村取经。 本报记者 王晓丹